当前位置:主页 > 饮食营养

黑米的营养价值

时间:2016-12-27 15:53 来源:互联网
字号:

黑米 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米,属于糯米类。黑米是由禾本科植物稻经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类特色品种。粒型有籼、粳两种,粒质分糯性和非糯性两类。糙米呈黑色或黑褐色。黑米外表墨黑,营养丰富,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生产,具有代表性的有陕西黑米、贵州黑糯米、湖南黑米等。食用价值高,除煮粥外,还可以制作各种营养食品和酿酒。

简介

米质佳。黑米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而名贵的水稻品种。相传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便由博望候张骞最先发现。

每年秋后,黑稻一旦成熟登场,家户煮稀饭尝鲜。米汤色黑如墨,喝到口里有一股淡淡的药味,特别爽口合胃。时间一长,人们有了吃黑米的丰富经验。煮稀饭时投入天麻、银耳、百合、糖之类,胜似琼浆玉液,作为待客佳餐。头晕、目眩、贫血病人常食,症状明显减退。尤其适合腰酸膝软、四肢乏力的老人进行食疗。故黑米又叫“药米”之称。

后来张骞进入西汉宫廷,曾以黑米向汉武帝进贡,武帝虽有吃不尽的山珍海味 ,但对罕见的黑米爱如奇宝。每天早晚必食,并赐予宠臣享用,被誉为珍贵的“黑珍珠”,朝臣建议武帝将黑米列为贡米。武帝正合心意,马上发出御令,让汉中郡每年从民间征收千石专送至京都长安。

黑米知识介绍

黑米和紫米都是稻米中的珍贵品种,属于糯米类。主要营养成分(糙米):按占干物质计,含粗蛋白质8.5-12.5%,粗脂肪2.7-3.8%,碳水化合物75-84%,粗灰分1.7-2%。黑米所含锰、锌、铜等无机盐大都比大米高1~3倍;更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维生素C、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强心甙等特殊成分,用黑米熬制的米粥清香油亮,软糯适口,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称为“补血米”、“长寿米”等;中国民间有“逢黑必补”之说。

营养成分

1. 黑米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磷、钾、镁、铁、锌等营养元素,营养丰富;

2. 黑米具有清除自由基、改善缺铁性贫血、抗应激反应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

3. 黑米中的黄铜类化合物能维持血管正常渗透压,减轻血管脆性,防止血管破裂和止血;

4. 黑米有抗菌,降低血压、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效;

5. 黑米还具有改善心肌营养,降低心肌耗氧量等功效。

黑米所含锰、锌 、铜等无机盐大都比大米高1~3倍;更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维生素C、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强心甙等特殊成分,因而黑米比普通大米更具营养。多食黑米具有开胃益中,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滑涩补精之功,对于少年白发、妇女产后虚弱,病后体虚以及贫血、肾虚均有很好的补养作用。主要营养成分(糙米):按占干物质计,含粗蛋白质8.5-12.5%,粗脂肪2.7-3.8%,碳水化合物75-84%,粗灰分1.7-2%。黑米所含锰、锌、铜等无机盐大都比大米高1~3倍;更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维生素C、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强心甙等特殊成分,用黑米熬制的米粥清香油亮,软糯适口,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称为“补血米”、“长寿米”等;我国民间有“逢黑必补”之说。

黑米的营养成分列表

(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可食部

100

水分(克)

14.3

能量(千卡)

333

能量(千焦)

1393

蛋白质(克)

9.4

脂肪(克)

2.5

碳水化合物(克)

72.2

膳食纤维(克)

3.9

胆固醇(毫克)

0

灰份(克)

1.6

维生素A(毫克)

0

胡萝卜素(毫克)

0

视黄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0.33

核黄素(毫克)

0.13

尼克酸(毫克)

7.9

维生素C(毫克)

0

维生素E(T)(毫克)

0.22

a-E

0

(β-γ)-E

0.22

δ-E

0

钙(毫克)

12

磷(毫克)

356

钾(毫克)

256

钠(毫克)

7.1

镁(毫克)

147

铁(毫克)

1.6

锌(毫克)

3.8

硒(微克)

3.2

铜(毫克)

0.15

锰(毫克)

1.72

碘(毫克)

0

主要功效

食用功效

中医认为黑米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古农医书记载:黑米“滋阴补肾, 健身暖胃,明目活血”,“清肝润肠”,“滑湿益精,补肺缓筋”等功效;可入药入膳,对头昏目眩、贫血白发、腰膝酸软、夜盲耳鸣症、疗效尤佳。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因此,人们俗称 :“药米”、“长寿米”。由于它最适于孕妇、产妇等补血之用,又称“月米”、“补血米”等。历代帝王也把它作为宫廷养生珍品,称为“贡米”。

现代医学证实,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补益脾胃,益气活血,养肝明目等疗效。经常食用黑米,有利于防治头昏、目眩、贫血、白发、眼疾、腰膝酸软、肺燥咳嗽、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肾虚水肿、食欲不振、脾胃虚弱等症。由于黑米所含营养成分多聚集在黑色皮层,故不宜精加工,以食用糙米或标准三等米为宜。按照营养专家黎黍匀研究,黑米的生命力指数为7.7021,食物防病指数为36.05,具有较强的保健功能。

药用功效

【性味特征】:性平,味甘。

【归经】:脾、胃经。

【功效】:黑米有开胃益中、健脾活血、明目的功效。可抗衰老;补充人体需要的蛋白质、锰、锌等多种矿物资。

【养生宜忌】:宜 黑米适宜产后血虚、病后体虚者;或贫血者;或肾虚者;年少须发早白者食用。忌 脾胃虚弱的小儿或老年人不宜食用。

【相宜配伍】:黑米与大米配伍,有开胃益中、缓脾明目的作用,用于须发早白、产后体虚者。

【按语】:黑米外部有坚韧的种皮包裹,不易煮烂,若不煮烂其营养成分未溶出,多食后易引起急性肠胃炎,因此应先浸泡一夜再煮。

禁忌与副作用

1、米粒外部有一坚韧的种皮包裹,不易煮烂,故黑米应先浸泡一夜再煮。

黑米粥若不煮烂,不仅大多数招牌营养素不能溶出,而且多食后易引起急性肠胃炎,对消化功能较弱的孩子和老弱病者更是如此。因此,消化不良的人不要吃未煮烂的黑米。病后消化能力弱的人不宜急于吃黑米,可吃些紫米来调养。

2、.病后消化能力弱的人不宜急于吃黑米,可吃些紫米来调养。

美食烹饪

烹调方法

黑米不像白米那样精加工,而是多半在脱壳之后以糙米的形式直接食用,这种口感较粗的黑米适合用来煮粥。煮粥前先浸泡,充分吸收水分。泡米用的水要与米同煮,以保存其中的营养成分。还可以做成点心、汤圆、粽子、面包等。

一、黑米粥

原料:黑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 法:先将黑米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煮粥,待粥者至浓稠时,再放入红糖稍煮片刻即可食用。

二、“三黑”粥

原料:黑米50克,黑豆20克,黑芝麻15克,核桃仁15克。

做法:共同熬粥加红糖调味食之。

常食能乌发润肤美容,补脑益智,还能补血。适合须发早白、头昏目眩及贫血患者食用。

三、黑米银耳大枣粥

原料:黑米100克,银耳10克,大枣10枚。

做法:一同熬粥,熟后加冰糖调味食之。

能滋阴润肺,滋补脾胃,四季皆可服食。

四、黑米馒头

原料:黑豆、黑米(比例为3:1)

做法:黑豆和黑米洗净,清水浸泡8小时以上,用豆浆机打成豆浆。使用全自动豆浆机的时候要注意米不能放太多,否则容易糊。

这是副产品,用滤出的豆渣做成的馒头,虽然乌漆麻黑的不好看,可是吃着特别香

原料:豆渣、面粉

做法:滤出的豆渣晾至40摄氏度时加入面粉和发酵粉,揉成面团,盖上湿布饧面。面团发起来之后再揉一揉,切成小块,冷水上屉,蒸开锅后中火蒸20分钟。

注:笼屉里事先要铺上淋湿的屉布或专用烹调纸,馒头蒸熟后也要趁热拣出,干了会粘在屉布上黑米。

五、黑米薏仁八宝稀饭

材料:黑米一两、薏仁一两、糯米一两、粳米一两、花生仁适量、红枣适量、无芯白莲适量、白芝麻适量

做法:先将黑米、薏米、无芯白莲、红枣洗净,用水浸泡开 ;后将它们入锅水先煮开,再放入糯米、粳米、花生仁、白芝麻煮开后改用小火煮至近粘稠状,盖好盖闷一段时间,即成美味黑米粥。喜爱甜食者可放入蜂蜜,也可与菜同吃。此粥营养价值高,是四季进补的佳品。

六、酸辣黑米凉面

七、黑米莲子羹

其他相关

鉴别方法

普通方法

1.看:看黑米的色泽和外观。一般黑米有光泽,米粒大小均匀,很少有碎米、爆腰(米粒上有裂纹),无虫,不含杂质。次质、劣质黑米的色泽暗淡,米粒大小不匀,饱满度差,碎米多,有虫,有结块等。对于染色黑米,由于黑米的黑色集中在皮层,胚乳仍为白色,因此,消费者可以将米粒外面皮层全部刮掉,观察米粒是否呈白色,若不是呈白色,则极有可能是认为染色黑米。

2.闻:闻黑米的气味。手中取少量黑米,向黑米哈一口热气,然后立即嗅气味。优质黑米具有正常的清香味,无其他异味。微有异味或有霉变气味、酸臭味、腐败味和不正常气味的为次质、劣质黑米。

3.尝:尝黑米的味道。可取少量黑米放入口中细嚼,或磨碎后再品尝。优质黑米味佳,微甜,无任何异味。没有味道、微有异味、酸味、苦味及其他不良滋味的为次质、劣质黑米。

化学方法

白醋检测法非常准确,值得推荐。

具体方法:取若干米粒,一粒粒间隔的摆开,用白醋分别滴在上面,等几分钟有红色发生(类似红酒的那种颜色,红酒的红色就是青花素和酸反应的结果)就是好米,染色米的话滴上去染料的颜色马上出来的。

取样尽量多点,因为现在市场上有染色米和黑米混合的黑米。如果没任何反应,那就是已经抽取了青花素的黑米,这种行径更恶劣,因为黑米最大的有益营养就是超高的青花素含量。

另外利用酸和青花素的反应鉴别的方法还能用于鉴别其它富含青花素的食物。

黑米荠菜六味地黄丸

滋补保健 黑米粥有助减

米饭养生全攻略:黑米补肾薏米养颜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