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饮食营养

吃辣味的食物有什么好处

时间:2015-11-30 13:19 来源:互联网
字号:

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喜欢吃辣的朋友,其实吃辣的好处是很多的。甚至有些好处是你意想不到的。不过,小编要提醒大家吃辣还是有很多注意事项是不得不知道的。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吃辣味食物的好处

1.促进消化:作料会增加胃里的盐酸生成,帮助更容易消化食物,同时会增加流入胃里的血液。辣味作料中的辣椒素能帮助杀死细菌,如幽门螺杆菌以及帮助预防和治疗胃炎。如果在吃了辣的食物后会打嗝,那么请试试吃一片抗酸药,以便调和胃酸。

2.治疗关节病:作料中的姜黄可以减轻人体的骨骼发炎和损害。姜黄中的姜黄素可以帮助减轻与关节炎有关的疼痛。

3.治疗伤风感冒:各种含有辣椒素的食物会使身体出汗,能帮助减少伤风感冒引起的不适感。它也可以帮助缓解鼻塞,使呼吸通畅,减轻鼻炎及其他各种感冒症状。

4.帮助减肥:辣椒中含有辣椒素,可以加快物质的转化速度,帮助身体组织加速燃烧破坏脂肪。这是因为辣椒素会使身体组织温度升高,并使心率加快。

5.对心血管有益:辣椒可以通过改变器官组织溶化凝血的能力来帮助改善心血管健康。研究指出,LDL-胆固醇的密度低,可以在长时间内对抗血液氧化过程。因此,在食物中加入辣椒可以减少心脏病和脑血栓的危险。

6.促进血液循环:辣味食物也会促进血液循环和帮助降低血压。当进食辣味食物后,身体组织温度会升高,增加心脏的血流量。在辣椒中还含有很多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以帮助巩固血管壁。

7.抗癌:很多研究显示,经常食用辣椒,会减少癌症的危险。在一些案例中,辣椒素能够减缓癌细胞的发展。不仅如此,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还不会破坏周围的细胞。

8.改善睡眠: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食用作料多的食物的人更容易睡着。他们也更容易从睡眠中醒来,不疲乏,整天都充满活力。

9.改变心理状态:辣椒可以增加内腓呔和血清素的水平,减少疼痛,帮助人们产生幸福感,避免出现心理疾病和精神过度紧张。

10.改善呼吸:辣椒对患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的人最好,因为它能帮助化痰和清痰,让你呼吸比较舒服。辣椒还有令鼻子通畅、帮助呼吸顺畅的功效。但重要的是,吃辛辣食品要适量。特别是如果患有胃溃疡,则绝对要远离辛辣食品。

常见的辣味食物

1.辣椒:辣椒的主要辣味物质为辣椒素,它通过刺激口腔黏膜和三叉神经,引起被烧灼的疼痛感。甜能遮盖并干扰辣味,酸可以中和碱性的辣椒素,牛奶中的酪蛋白能和辣椒素结合。因此,被辣到时,蘸点醋、喝碗冰凉的甜饮料或喝杯牛奶都很有用。辣椒素可以帮助人体抗寒抗潮,还有助于降低心脏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辣椒最好做熟了吃,因为生辣椒中含有大量辣椒素,可能对口腔和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加热后,对胃肠刺激会减少。

2.姜:姜的辣味持久、恒定,却又温和,这主要与姜辣素有关。姜辣素的沸点非常高,可以达到240℃,因而历经煎炒烹炸之后,姜的辣味依旧。姜辣素还能增强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起到促进消化、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姜的吃法多样,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口味选择。需要提醒的是,腐烂后的姜会产生黄樟素,易引起肝细胞中毒变性,所以烂姜一定要丢弃。

3.芥末:芥末中黑芥子素和白芥子素水解后会生成挥发性的辣味物质——异硫氰酸烯丙酯,它对鼻子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因此,芥末最好不要单独吃,可以放入饺子醋或寿司酱油里食用。研究显示,芥末能抑制引发癌症的物质活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提示,西兰花蘸芥末吃,能增强其防癌作用。

4.洋葱:洋葱、大葱等葱类蔬菜的辣味成分是有机硫化物,其具有挥发性,能刺激到鼻子和眼睛,这也是人们切洋葱时往往泪如雨下的原因。有机硫化物是溶于水的,所以切洋葱时,刀上蘸些水可减轻流泪症状。研究表明,有机硫化物具有抗菌、抗癌、抗炎症的作用,同时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具有抗氧化功效。洋葱、大葱切开后在空气中放置过久,或者高温加热等烹调方式,都会使有机硫化物含量减少。因此,葱类蔬菜最好的吃法是生食或短时间清炒。

5.大蒜:大蒜素是大蒜的主要辣味来源,它平常是以蒜氨酸形式贮藏在蒜瓣中,碾碎后才会在蒜酶的作用下,形成对胃肠道具有刺激作用的大蒜素。因此空腹时最好不要生吃大蒜,否则易损害胃黏膜。大蒜素能促进人体对维生素B1的吸收,具有杀菌、降血脂、抗癌等功能。大蒜素遇热也会失效,因此尽量要生吃大蒜,并且最好捣碎成泥放10~15分钟后再吃,这样更有利于大蒜素的生成。

吃辣味的食物有什么好处呢?相信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了,辣味食物特别适合冬季养生,在实行养生功效的同时还能止痛、防病,所以在平时也可以多多食用。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admin)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