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饮食营养

如何在秋季进补不上火 这些食物最佳进补

时间:2015-11-25 09:25 来源:中国网
字号:

秋季需要进补,贴秋膘几乎是中国人每年都会做的事情。因为,自古我们都认为“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经过夏季炎热,食欲不振,以及空调环境等造成体内积累太多的湿与热,所以,身体也变得不堪重负。秋季进补一方面是为了补上夏季给身体带来的虚,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身体抵抗力,预备度过寒冷的冬季。

但是,今天我们要说是利用平味食物在秋季进补,让你在进补同时还不会上火。

一、为何要进补选择平性食物

食物的性味分为“四性”和“五味”,在中医学中食药同源的道理我们都知道,食物和药物之间没有具体的分界线,从而所有食物也具备性味。

食物的四性分别:寒、热、温、凉。五味是:辛、甘、酸、苦和咸。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

秋季本就是一个容易干燥和上火的季节,盲目的进补,非但不能够起到补的作用,反而会使人体更燥,或者更湿寒。

从秋季的气候特点出发,万物收敛,宜食用甘润平和食物,所以称为“平补”。

如果食用辛辣、煎烤等燥热食物,则会引起人体上火,口舌干燥。

二、秋季可进补的性平食物

1.秋季性平食物之肉类

秋季吃肉贴秋膘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猪肉太过油腻,羊肉和狗肉(不提倡吃狗肉)又属于燥热温补食物。而牛肉最为性平食物适合所有人进补。

牛肉在中国的消耗量仅次于猪肉,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同时味道鲜美,受到大多数人喜爱。

牛肉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结构比猪肉更接近人体。在中医中人体牛肉具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和化痰熄风等作用。《本草纲目》记载,牛肉能“安中益气、养脾胃,补虚壮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

秋季牛肉如何吃

首先,秋季吃牛肉宜选择煲汤,如牛尾汤,滋补润燥。

其次,秋季吃牛肉以清淡为主,少放辛辣调味料。可以凉拌、炖煮。

2. 秋季性平食物之菜类

蔬菜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中国的卫生组织提倡每人每天1斤蔬菜。而在这里我们推荐秋季进补宜选择十字花科的白菜。

首先,白菜属于十字花科食物,具有抗癌和防癌的作用。因为其中含有吲哚-3-甲醛化合物,属于酶类物质,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作用。

其次,白菜在秋季便宜易得,其中含有大约95%的水分,虽然其性平,但偏于寒性。秋季食用具有清热除烦、解渴利尿的作用。

再有,白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钙、铁、钾等物质,在缓解秋燥带来便秘的同时,还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秋季白菜的食用方法

白菜的食用方法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是要注意不要加入辛辣调料,同时腐烂、没腌透以及反复加热之后都不宜食用。

3.秋季进补食物之薯类

薯类也是秋季盛产的食物之一,薯类的特点是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淀粉、矿物质以及一些薯类含有的黏蛋白。

山药作为薯类是一种,是典型的性味甘平的食物,不仅仅具有薯类的其他功效,还入脾、肺、肾经。具有滋补脾胃、肾阴,同时还能够润肺。是秋季不可多的润肺补肾食物。

另外,根据现代研究,山药还具有延缓衰老、降血压、抗肿瘤等作用。

秋季山药食用方法

山药的食用一般以清淡,保持原味为主。

首选,典型的是山药粥,其可以与萝卜、玫瑰、红枣、枸杞等煮粥。

其次,山药可入菜。清除山药、山药木耳等等都是秋季宜吃的佳品。

4.秋季进补食物之主食

主食是我们每天必吃的食物,其是提供我们每天能量必不可少的物质。谷物也有性味,而粳米作为我们日常饮食的主食,其也具有滋补人的作用。

在《别录》中记载粳米“味苦,平,无毒。”具有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和补中气功效。

与其他米相比粳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也比较全面。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倡的养生方法是多食粳米粥。

所以,秋季想要进补,多吃粳米粥也是不失为一种便宜、方便的方法。

5. 秋季进补食物之水果

水果是补充我们身体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必不可少的食物,我国也在提倡每人每天0.5斤水果。

秋季吃水果,我们想到最多的是润肺,润燥等。如梨子就是大家常吃的水果之一,但是梨子性味寒凉,儿童和老人都不宜多吃,不然容易腹泻。

所以,这里推荐枇杷。

说道枇杷的功效。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枇杷润肺止咳。自古中医将枇杷作为治疗咳嗽的药物。而现代研究发现,其中的胡萝卜素含量在水果中具有第三位,同时含有大量的果糖、葡萄糖、矿物质和维生素。口味甘甜,非常适合秋季肺弱人群。

其食用方法很简单,只要当成水果吃就可以。

秋季进补需注意,稍有不慎秋燥和腹泻就会找上你。而想要避开这些问题,那么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体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食物和调养身体的理论基础。如不能明白自己的体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食用性味甘平的食物。进补同时不必担心上火和寒凉。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admin)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