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今日新闻

刘国恩:以更加开放的市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时间:2021-01-22 11:35 来源:中国医药报
字号:

QQ图片20210122105817.png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刘国恩)

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北京大学国发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国恩表示,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两股重要力量,本土医药企业与跨国医药企业在药物创新研发、人才资源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健康中国”建设。

问题:自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相关落实举措陆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蹄疾步稳。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何在当前历史背景下理解“健康中国”战略?

刘国恩:“健康中国”战略的内涵及意义十分丰富,而“十三五”时期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加强医疗服务制度设计上,“健康中国”建设涉及了“十三五”期间明确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5项重点制度。此外,“健康中国”还涵盖了塑造公民健康行为和建设健康环境等,这些都是保障医疗服务体制更好发挥作用所需的相关条件。

例如,我们讨论让医疗卫生服务变得更有效、更公平,除了从供给侧角度提高医疗服务对患者的可及性、有效性、公平性,还要更好地进行公民健康促进,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和健康认知,改善促进健康所需要的大环境条件。

因此,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医疗服务供给、公民个人健康行为和社会健康环境改善三方力量共同加入。只有三方融为一体,同步推进,我们才能推动更好地达成“健康中国”目标。

问题:作为医药产业的组成部分,跨国医药企业越来越积极地投入中国市场。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跨国医药企业扮演着何种角色,又该如何参与“健康中国”建设中?

刘国恩:医药企业提供的是医疗服务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技术要素,如药品、医疗器械等,是医疗卫生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跨国药企在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大多数创新药来自跨国药企。跨国药企在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积淀,研发基础雄厚,人才队伍强大,才能不断把创新产品带入市场。在全球化作用下,跨国药企的创新产品也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患者能更快地获取创新产品,增加了药品可及性,同时也提供了中国本土药企更好学习和仿制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机会。因此,跨国药企对中国医药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毋庸置疑;在创新药研发上,跨国药企依然是中流砥柱。

跨国药企要参与“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要长期开展的工作。对于跨国药企而言,其优势在于创新,而创新结果一方面有助于中国本土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本土企业得以近距离向跨国药企学习研发生产技术与流程,又因见到、学到,甚至参与了外资企业的日常管理,本土医药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跨国药企与本土企业共同进行研发创新,这种合作程度越紧密,双方越能优势互补——跨国医药企业有更强的创新研发能力和水平,中国本土企业在合作中会受益匪浅;本土企业在营销队伍和人才资源上占有一定优势,也可以与外资企业互补。这种互补是跨国药企在中国业务开展过程中,对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最有价值的作用。

问题:我们当如何激发药品创新研发能力?

刘国恩: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创新。一种是全新意义上的创新。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创新的本质是对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创造性”破坏,从而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技术和产品。对于中国医药产业而言,原创性的创新研发耗时耗资巨大,不确定性高,需要从长计议,这不仅取决于医药企业的自身条件和愿景目标,也还需要大环境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完善。与此同时,如何更好满足当下和短期医药卫生市场的庞大需求也非常重要,这是企业投入回报相对确定的主流。短期的开发生产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和生产供给效率,应该继续发挥其潜能。

简言之,医药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方面,立足当前现实,本土医药企业模仿学习外企先进的产品、技术、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布局长线创新,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制度,营造更加开放、包容、活跃的大环境,从而更好激发和培养创新的理念和思维。

因此,我们既要有长远的创新目标,重视药物创新研发工作,也应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事,使医药产品的供给更好满足公众的市场用药需求。同时,政府的重要作用更不可或缺,尤其是全民医保的筹资和支付方式的改革完善,重点解决当下医药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可及性问题。对于不确定性很高的创新研发工作,尽可能留给市场主体进行其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创新探索中的比较优势。

问题:如何看待跨国医药企业与本土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如何更好地融合两股创新力量?

刘国恩:从短期来看,目前我们给予本土医药企业的保护条件,对国内企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帮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保护”是把双刃剑,如果保护不当或过度,反而可能制约国内医药企业的创新潜力。从很多产业的历史观察看,“保护”方式并非成为激发和促进本土企业创新成长的优选路径。

考虑到长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做到游戏规则一视同仁。竞争应是无保护的竞争、开放性的竞争。这既能够促进本土企业更好地提升竞争能力,同时也给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参与中国医疗服务供给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机会。因此,无论是考虑到当前、还是未来,中国市场的更加开放和公平竞争,一定使自身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也是近期国家提出“双循环”发展模式能够更好推进的重要条件。(本文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