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养生

饭前饭后服药有讲究 服药最佳时机

时间:2015-11-13 15:48 来源:中国网
字号:

中药忌嘴

服中药一般要忌食辛辣食物,如青红辣椒、鲜干辣椒、胡椒面、芥末、生葱、洋葱、生蒜、韭菜、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豆蔻、生干姜、白酒等。葱、蒜等做熟后辛辣味大减,食用禁忌可适当放宽。

服中药忌食辛辣食物,多与所治疾病的性质有关。如热病和阴虚,中医所说的热病主要指病人有发热、便秘、尿短赤、咽喉肿痛、鼻衄、舌质红干等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火”或“上火了”。这时过食辛辣食物会加重内火,这对热病来说等于火上浇油,同时也能抵消清热及滋阴药物的作用,因此,阴虚少津患者(常见症状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也不宜多食辛辣。

另外,还要根据所服用中药的性质、特点,确定忌口。如服用甘草、苍耳、乌梅、桔梗、黄连、吴茱萸等药物时忌食猪肉;服地黄、首乌时忌食葱、蒜、萝卜;服丹参、茯苓忌食醋;服苍术、白术忌食桃、李子;服土茯苓、使君子忌饮茶;服荆芥忌食虾、蟹等海鲜类食物;服厚朴忌食煎炒豆类;服人参、党参时忌食萝卜,因为萝卜有消食、化痰、通气的作用,而人参、党参是滋补性药物,两者同时服用会使滋补的作用降低。

西药忌嘴

很多西药的化学成分与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不利药效的发挥,因此需要忌口。如服用抗贫血的铁制剂时,如果用茶水送服,铁剂就会和茶中的鞣酸结合不能被吸收;服用优降宁、痢特灵时如果吃扁豆、香蕉、奶酪等食品,就会引起血压升高;服用甲硝唑、头孢类抗生素时如果不注意戒酒,就会引起面部发热、头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胸痛、烦躁不安甚至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服用安眠药期间饮酒还有生命危险。

此外,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油盐酱醋糖,这些对药效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吃降脂类药物时,要不吃或少吃动物油,以增强降脂药物的功效;服降压、利尿类药物时,尽量少吃盐;服用优降宁时不可吃酱油,不然会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服用抗酸药物、胰酶素、红霉素、磺胺类药物时,要少吃醋,以免药物减效增毒;糖除影响降糖药物的疗效外,还可抑制某些退热药的疗效。

饭前或饭后服大有学问

研究还发现,服药与吃饭的相对时间对药效影响明显。根据我国大多数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可将基本用药时间划分几种情况:饭前服是指药品安排在进餐前30~60分钟服用。目的是使药物较快进入肠道,有利于肠道吸收,减少食物对其生物利用度的不良影响,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利用。饭后服则要将药品安排在进餐后30分钟左右服药,主要是为了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此外,餐中服药是指进餐过程中服药,药服完后继续用餐,目的是借助于食物中的油类促进药物吸收或利用药物阻止食物中糖分的吸收,加速血糖转化。而“空腹服”则是指在8~10小时内没有进食的情况,通常指晚上入睡后至清晨起床这个时间段内没有进食情况下服用,目的是避免食物的干扰,让药物迅速地进入小肠发挥效力。

适宜空腹服用的药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部分驱虫药,如氯硝柳胺、奥苯达唑、鹤草酚;第二类是盐类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等。服用后应多饮水,使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服后4~5小时致泻;第三类药物是指食物的存在能降低其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如四环素、利福平、雷米封等。在饱腹时服用可降低血药浓度及吸收量,尤其是与奶制品及含钙、镁、铋、铝、铁等食物同时服用时吸收受抑制。

适宜饭前服用的药物:可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的药,如苦味健胃药、龙胆、大黄及其制剂;胃黏膜保护药,如胃舒平、胃必治等,使药充分作用于胃壁;利胆药如硫酸镁(小剂量),胆盐及肠道抗感染药如磺胺咪、黄连素等,饭前服以使肠道药物浓度不致过分稀释;人参制剂、鹿茸精等一些对胃无刺激的滋补药物,饭前服能较快吸收。肠溶片在饭前服用,可较快通过胃部到达小肠发挥作用。

适宜吃饭时服用的药物:能及时发挥作用的药物,如助消化药胃蛋白酶、淀粉酶、胰酶及其制剂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等,饭前片刻即可服用;油类、高脂肪食物有助于某些药物的吸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如灰黄霉素、无味红霉素等。

适宜饭后服用的药物:对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药物,如消炎痛、乙酰水杨酸、硫酸亚铁、金属卤化物;硝基呋喃类,如呋喃坦啶、痢特灵、强强力霉素等。在饭后服用可避免对胃产生刺激,因为这些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重者可导致药物性胃炎。食物的存在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如地高辛、维生素B2、心得安等属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饭后用药可随食物缓慢地通过特定的吸收部位,使药物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吸收,以提高血药浓度和药物疗效。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admin)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