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女性应拒绝当“三高”孕妈咪

时间:2021-09-03 18:35 来源:互联网
字号:

女性最佳怀孕年龄一般为24-30岁,当准妈咪已错过这一生育的最佳时机,应该如何去做好风险防范呢?

一、女人拒当“三高”准妈咪

1、“高龄”带来身体状况下降。

一般说来,医学上所称的“高龄产妇”通常是指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孕妈,这也意味着孕妈的身体整体健康状况的下降。这是因为女子到了中年,其坐骨、耻骨、骼骨和骰骨相互结合部基本已经骨化,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盆腔。这对胎儿的生产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容易致使产妇本人发生各类并发症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同时也极容易致胎儿滞留宫内引起胎儿窘迫症。

2、高职高压带来精神压力大。

如今的职场,是“男人当牲口用,女人当男人用”的年代。高节奏的高职和高压对孕妈们带来的精神压力也不容忽视,一般此类孕妈咪都很要强,对自己、对他人都要求较高,平时休息时间少,工作紧张,压力自然较大,而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身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尤其是在亚健康的状态下怀孕成功的胎儿,其健康是存在很多隐性威胁的。

二、“三高”准妈咪的潜在危害

1、易难产,流产率更高。

女人过了30岁之后,在生理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产道、会阴以及骨盆关节会逐渐变硬,不易扩张,而子宫的收缩力和阴道的伸张力也有所降低,这会使得分娩时间延长,产道容易裂伤,造成难产。据统计,与20-29岁的年轻孕妇相比,高龄准妈妈的自然流产率是年轻准妈妈的3倍。

2、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所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指在怀孕的过程中出现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高血压症状通常在怀孕20周左右开始出现。据统计,高龄初产妈妈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约为年轻初产妈妈的5倍。这种症状通常会造成准妈妈意识模糊、肝脏肿大、眼底出血、肝功异常、大脑病变等等,严重时还会产生癫痫,进而威胁母婴生命。

3、易诱发胎儿发育迟缓、畸形或死胎。

准妈妈的年龄越大,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并发症的机会越多,尤其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会致使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胎儿畸形率较高,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也随之升高。

除此之外,高龄产妇生育后还要面临一个养育和教育问题。作为一名年龄偏大的母亲,在精力和体力上都比不上较为年轻的父母,生完孩子后还要以从前双倍的精力投入工作,这一切都是高龄准妈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三高”准妈咪如何避开险境

1、缩短产前检查间隔时间。

“三高”准妈妈应缩短产前检查间隔时间,要从确诊怀孕开始,每半月检查一次,并要特别注意血压和尿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患有妊高征。自第3个月起,每周检查一次,关注胎位情况。但如果只是在孕7个月前发现胎位不正,不必太过紧张,只要加强观察即可。因为在妊娠30周前,胎儿相对子宫来说还小,胎儿有活动的余地,容易自行纠正胎位。若在妊娠30—34周还是胎位不正时,就应请医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矫正。

2、谨慎对待预产期前的一个月。

通常医院都会组织对准妈妈进行定期的怀孕生育知识学习,这有利于准妈妈做好孕期保健和心理调整,保证健康生产。“三高”妈妈一般比较忙碌,很少有时间参加这种学习。但即便再没有时间,预产期前1个月,也要通过医生或书本来了解有关分娩的知识,做好心理准备。这段时间,高龄妈妈尤其需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睡眠,吃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为分娩准备充足的体力。

3、一定要避免超大胎儿。

大部分孕妈难产的原因,是由于腹中胎儿胎头过大或肩部较宽,而无法通过骨盆。尤其是“三高”妈妈产道和子宫的收缩性低,更容易发生危险。为防止胎儿超大,在妊娠期间,应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含蛋白质的食物,少吃碳水化合物、脂肪量高的食品,如甜品、油炸食品、甜饮料、水果等。如果整个孕期体重增加20公斤以上,就有可能使胎宝宝超大。

四、好心态战胜一切困难

有些“三高”妈妈自确诊怀孕后,就忧心忡忡,担心分娩时会出现问题,这种心理对准妈妈自身和胎儿的健康都非常不利。因此,但是只要做好孕前保健,还是可以规避风险,顺利的生产的。

1、心情舒畅利于生产。

孕妈咪在怀孕期间,应该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平和,“三高”妈妈应该相信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只要积极与医生配合,平安分娩并不太难。

2、珍爱自己,珍爱宝宝。

怀孕期间,孕妈不要太在意身边来自生活、工作的压力,合理安排饮食,均衡营养,休息充分,适当锻炼,不要喝酒、吸烟或吸毒。

3、合理发泄情绪。

怀孕期间,孕妈应该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让自己有时间去做放松的事情。锻炼、沉思、按摩疗法、深呼吸锻炼甚至看书等都可以让自己放松。要多听轻快、舒畅的音乐,不仅能接受美的熏陶和享受,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松。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