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心灵感应真的存在吗

时间:2016-04-20 17:25 来源:中国网
字号:

心灵感应从未获得科学证实,反而有大量江湖骗局、学术造假,心灵课程更被媒体曝光涉及邪教传播和集体淫乱。有学者认为,相信心灵感应的人是在自我欺骗,只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结果,而对不支持心灵感应的证据视而不见。

心灵感应 到处都是造假

早在19世纪80年代,都柏林的一批学者组成了一个心灵研究会,对一位牧师的4个女儿及1名女仆进行科学研究——她们声称可以用心灵感应进行交流。研究的方法是猜写着人名或家庭物品的卡片,如果是瞎蒙的话,猜中连续5张卡片的概率是1.42亿分之一,连续猜中8张卡片的概率更是天文数字。在公证人的见证下,这些女生竟然全部猜中了。然而实验进行了6年以后,有人终于发现女孩们使用了暗语作弊。心灵感应人士道格拉斯·布莱克本与一名杂耍高手合作表演了心灵感应现象,得到“心灵研究会”的认可,但布莱克本后来忍不住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公开了他是怎样做手脚欺骗研究人员的。

人们会出于某些原因而冒充心灵感应,为此他们运用了非语言暗号,例如用眼睛朝上、下、左、右看代表不同的意思,或者用咳嗽、叹气、哈欠、用鞋子发出声音等来透露实验卡片的内容,更有甚者用硬币敲出声音发摩斯密码!为了预防骗术,研究人员不得不聘请魔术师、赌场老千等行家来侦察欺诈的行为。

心灵感应的研究者也经常造假。美国心灵学家莱因就发现自己的学生兼助手列维在实验中伪造数据,而莱因本人也会把不支持心灵感应的数据忽略,认为那是参加实验者故意不配合所致。有些人诡辩称,心灵感应是心诚则灵,严格的反作弊手段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心灵感应就不灵了。

198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一个结论:“经过了130年对心灵学现象的研究,没有科学的证据能证实其存在。”

偶尔预测准确不稀奇 那是经验的力量

能知过去未来,是心灵感应的神奇体现。美国一名观众看了一则电视新闻:南加州一名白人母亲苏珊·史密斯声称一个黑人把自己和两个儿子劫持上车,开到一个湖区后把她赶下车,然后带着她的两个儿子开走了。这名观众马上感到,两个孩子可能已经遇难,而且就死在湖里。一个星期后,警方查出案件真相:原来那位母亲狠心地将两个儿子关在汽车后座,然后启动汽车冲入湖中,而自己提前下车,看着孩子们淹死。

这名观众认为自己有心灵感应的能力,能知道案件的真相。其实,母亲杀死孩子的罪案时有发生,其概率比黑人绑架白人孩子要高得多,因此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怀疑那位母亲在作假证——这并不是他们有心灵感应,而是基于对人性和人类行为的理解,而且这些观众只不过在做判断而已。事实上,对事情最怀疑的还是经验丰富的警方,所以真相才水落石出。

人们只是凭感觉对事情进行判断,有时对有时错。偶尔猜对一两次,人们就会对自己的预感、直觉能力感到意外,也开始相信心灵感应了。人类喜欢预测未来,预测时往往运用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结合环境的因素进行考虑,因此预测并不依赖神秘的超自然力量。

自我欺骗 不是出于欲望就是出于无知

在心灵感应的实验中,支持心灵感应存在的证据常常是模棱两可的,心灵学家们就如获至宝;不支持心灵感应的证据不能一下子看得出来,需要动一番脑子分析,就常常遭到忽视。心灵学家们还选择性地设定实验的开始与结束,以便得出有利于证实心灵感应存在的结果。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尔科克博士批评他们“就是不肯相信心灵感应不存在的可能”。

自我欺骗,就是我们误导自己相信虚假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欺骗有着各种有意无意的动机,如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受到偏见、欲望、不安全感等心理因素影响。例如,尽管客观证据清楚显示一个孩子在撒谎,但他的家长仍坚信孩子说的都是真话,这是家长希望孩子说真话的欲望使然。卡罗尔认为,自我欺骗是不诚实的道德缺陷,也是缺乏理性的表现。

很多人相信,只要不像孩子家长那样一厢情愿,就不会自我欺骗,但事实上自我欺骗不断发生。例如,很多人花钱购买各种虚假的产品,这种事就算提醒一万遍,还是有人会上当。尽管科学研究一再显示心灵感应、星座性格、水晶球占卜、触摸疗法等都是骗人的,但总有人相信,一方面是受到利益驱动,另一方面是愚昧、懒惰和认知能力低下使然,心灵感应的信众往往不具备科学素养。

研究显示,人们一般认为证实的证据更有价值,即正面、阳性、支持性的数据。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季洛维奇提出,这很可能是因为大脑对证实性信息的认知处理更加容易。一个支持某种观点的证据比反对该观点的证据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容易被人记住。否定、反面的证据接受起来是不太自然的,所以一般人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偏见。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admin)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