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去电视台录了一次节目,谈论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陪伴问题。我想,邀请心理医生参与的目的是旨在回答:小时候父母的陪伴,到底对孩子人格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录制还算顺利。
为避免自己的表达成为一种正确的废话,我先用心理咨询的“具体化”技术把“陪伴”分解开来:
“陪”是“陪”;“伴”是“伴”;真正的“陪伴”是既“陪”且“伴”。
“陪”就是在一起,指的是空间上的近距离和时间上的同步。“陪”是客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行为层面讲,“陪”基本上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单向行动。
“伴”则不同。“伴”是成为对方的伙伴。伴侣。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主体的努力,而是客体的感受和认可。
把以上两句话通俗地表达出来,就是:当你“陪”着孩子的时候,孩子却并不见得认为你就是TA的“伴”;“陪”孩子由父母说了算,但能否成为孩子的“伴”,则只能由孩子说了算。
如此分解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现实生活当中有“陪”而无“伴”的现象并不罕见。
比如一个一边看着手机一边“陪”着孩子做作业的家长,能成为孩子心中的“伴”吗?咨询室内,一位觉得因陪女儿牺牲了自己事业的母亲,被女儿当面斥责道:“你那是陪着我吗?你只是每天都管着我!”
立马,我对这个孩子肃然起敬,因为她能清晰地分开“陪着”和“管着”,尽管她还没有能力说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伴着”。
“伴着”的基础是“愛”而不是“爱”。心不在焉时“爱”仍在,“愛”却没有了。
如果说“并不是每一个父亲和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你不赞同的话,那么我说“很多做父亲和做母亲的,爱自己的面子超过爱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比儿女的心理健康更重要”,你们能信吗?
如果不信,我再举例。
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好不容易做通工作才把孩子带进咨询室。可是,这个“陪”着孩子前来的家长并没有任何与孩子为“伴”的愿望和动机。有一次,在50分钟的咨询过程中,一个父亲的手机曾有3次响起,而每次都会把我和孩子的谈话打断,这位父亲根本不会顾及他人的存在,大声接听电话……
这个时候,尽管还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但基本可以肯定我是难以帮助这个孩子的,因为经验告诉我,在这个形式上保持了完整的家庭里,这个不缺爹也不少娘的孩子,“愛”却严重缺失。
再回到“陪伴”上来,我们就可以认定,“陪伴”的本质在于“伴”。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切心理障碍都会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障碍。而有人际交往障碍的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伴”,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伴”。
那么,谁是造成一个人心中无“伴”——整日与人擦肩接踵却感到孤苦伶仃——的罪魁祸首呢?
心理学没有能力给出答案,却可以拓展我们想象的空间。
大家身边有打呼噜的人吗?打呼噜有时候不仅影响他人睡眠,对自身健康也是有
你是一个爱笑的人吗?笑容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好处和隐藏力量,本片文章为
冬季睡觉脚冷可能是足部微循环不好,血流不足,使足部表面温度偏低。再加上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副主任医师董峰做客新华网健康大讲堂,提出了
上台发言紧张怎么办?很多人会发现,自己无论是在面试,演讲,或者是在一些
在职场生涯中,我们需要耳听六路,耳听八方,需要我们懂得最基本的上班礼仪
家长性格对子女有何影响?家长在生活当中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的方式都直接
之所以现在在社会上一些年轻人畏畏缩缩不敢去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因为
现如今对于一些即将开始大学校园生活的新人来说,总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心理问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在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上最在意的就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个美好的时期,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在这短时间内我们会留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