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年底跳槽先算算“成本”

时间:2021-08-29 13:47 来源:互联网
字号:

年底了,大家似乎都在总结,并打算跳槽。但跳槽讲究窍门,需要对自身能力有个综合认识,再决定是否跳槽。

调查显示,今年人才市场的活跃度与去年相比大幅上升,包括能源、金融、服务、贸易、制造等行业在内的大部分企业人才需求都比较热,尤以民企和国企的需求量最大。而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也成为各企业争抢的目标。面对高薪、机遇,职场人士又开始蠢蠢欲动。这看似在与老板算账,实为与自己衡量,其中有多少人真正明白自己究竟要走向何方?

职场专家提醒,跳槽讲究窍门,在任何一个时期,重新择业都需要做好相应规划,不能因为是跳槽高峰期就盲目跟风。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每年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求职者也需要找准这样的周期求职,“三看”而后行。

案例A

收入太低,跳!

沙文(化名):女,24岁,性格内向、沉静,说话有些拘束,当她笑的时候,脸上的两个米粒大的酒窝非常明显。她中专毕业后来到广州。起初是做收银员,接下来在一家公司做打字员,后来升到网络编辑。接着,她随着总经理到了新公司,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是总有意想不到的成绩,工作表现在公司里得到了大老板的赞扬。谁料一周前,这个腼腆的女孩却做了一件让大家都很意外的事情:提交了辞职报告,离开了。

沙文说:我的工作与所获得的报酬相差太远了,虽然大家对我的工作态度表示了认可,可是这并不能解决我很多现实中的问题。

>

案例B

领导难相处,跳!

罗佳(化名):男,28岁,上研究生的时候开始打工,做过行政助理、公关专员,毕业后,分配在某个研究所做行政秘书和研究人员。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喜爱,在研究所里发展得很不错。谁知道,最近他却突然辞职离开了,让人大跌眼镜。

罗佳说:我之所以选择离开,其实是因为上司被调走了。以前上司人很好,和我相互很了解,大家工作配合很不错。现在新来的这位我怎么都没有办法一起工作下去。

该不该跳?先算算“成本”

新东家给出的“高薪、高职位、高福利”,在短时间内,的确能让职场人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迅速提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高价值都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如果没有发展,就一定会贬值。对于职场人来说,真正的高价值是能力和经验,多了解新旧公司的人才体系,是否有充足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才是高薪背后真正价值所在。

看自己 全面评估自己综合能力“自知者明”。要系统了解跳槽职务的要求,认真分析自己是否胜任,另一方面也要听听职业专家和朋友的建议,对自身能力有个综合认识,再决定是否跳槽。

看职位 是否有更大上升空间“有的放矢”。像一群候鸟飞东飞西,哪里钱多就往哪里跳,哪个公司名气响就往哪里闯,这样永远成不了雄鹰。每个职场人都要明确自己的兴趣,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做一个中长期的规划。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比两个公司给自己的职位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划,是否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看公司 充分了解上下家情况

“知人者智”。想想现在公司让你留恋的地方,比如福利很周到,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等。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可能你融入下一家企业需要很长时间,可能你根本不能适应他们的企业文化。而从另一方面说,为某企业服务的时间越长,企业给予的回报也越大。问问自己,确实要丢弃现在公司累计的年头、经验及人脉,去另外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吗?

而对于下家具体情况更应细致了解。这其中,不仅包括薪水、福利、公司规模、发展前景。更为重要的是,要知道这家企业是否有健全的人才管理体制,是否有系统的培训升迁规划。

>

华丽转身年终奖不是“拦路虎”

辛辛苦苦打拼一年,为了能拿到丰厚“年终奖”,以往很多求职者强忍到了春节过后再“跳槽”。没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现在不少企业都将年终奖压到了第二年下半年才发放,让很多图谋跳槽者恨得“牙痒痒”。那么,究竟该如何“跳”才能两全其美?

方式1 约定离职期限

目前职场上比较多采用的是与下家约定离职时间,有的是1个月,有的是3个月左右,这也是职场当下最为流行的跳槽方式,不仅能拿到丰厚的年终奖,也实现了明年职场上的华丽转身。

方式2 年假过渡,“年终奖”水到渠成

临近年底,有些职场人的各种假期累积起来足有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之久,于是很多人会利用年底时间“休长假”,而人其实已在新单位入职工作了。这样既实现了跳槽,也以合情、合理也合法的手段拿到了年终奖。

方式3 由新东家承担跳槽损失

近年来,在职场中猎头挖人时渐渐出现了“签字费”——一笔可观的费用补偿跳槽者由于跳槽而带来的损失,属于不计算在工资以及转会费和违约金之内的费用。目前,签字费在一些欧美公司或大型的国有企业中开始出现。当然,不是所有跳槽者都能得到签字费。而且这笔钱也不是白拿的,它会有一些补偿约定,比如约定1-2年内不能离开公司等。据了解,在职场中,一般“签字费”的数目为1个月到3个月的月薪,有6万-10万元,也有的高达一二十万元,视候选人紧缺情况和跳槽具体损失而定。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