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自虐小女孩,以病代言

时间:2021-08-16 18:44 来源:互联网
字号: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各个科室响起,听筒里都是同样急促的声音:“请全院主任到儿科病房参加会诊!”

躺在儿科病床上的是一个11岁的消瘦女孩,她妈妈一只手抱着她,一只手不停地抹着眼泪。小女孩紧闭双眼,大口地喘着气,在她床边可见刚刚呕吐的胃内容物,里面还混有鲜红的血丝……这一切,看着让人揪心。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腹部立位片、头颅CT、腰穿两次查脑脊液、胃镜等均未发现异常。是脑炎,还是肺部感染?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均不支持。在止血、输液等对症治疗下,女孩病情不但无明显好转,呕吐症状反而越来越重,医生们疑惑了……

在经治医师介绍病情后,各科的会诊医生先后给女孩作了必要的专科检查,病儿仍在不停地呕吐和大口地喘气,症状还突然加重。这个细微的变化被前来会诊的心理科主任看在眼里,只见他走到女孩身边,对女孩耳语了几句之后,用一根小小的银针扎进她腹部的穴位。随着银针的轻轻捻动,女孩不吐了,呼吸也变得平缓。女孩的母亲停止了啜泣,眼里充满感激之情。大会诊完毕,会诊单上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建议转心理科治疗。

越关注,症状越严重

这些症状居然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许多人都难以置信。

原来,这女孩是个被收养的孤儿,因养父母以前没有生育,收养她后呵护备至,全家都围着她转。虽然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但周围邻居及学校同学常常说她是“捡来的”,故她从小比较自卑、内向,朋友较少。几年前养父母生了一个女儿,随着妹妹的出生,父母对她的关注减少,使她产生了误解,认为父母对妹妹偏心,不再爱自己了,逐渐变得心情不好,睡眠差,学习成绩下降,越来越不愿意学习。近两年来,每次考试前她就会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服一些胃药或休息后有所好转。一个月前她和妹妹吵架,被父亲责骂后,随即感到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由于不吃东西,她一天天消瘦下去,父母心急如焚,只好背她来医院就诊。

小女孩在儿科治疗期间,每当出现精神紧张、情绪失控,父母就着急地找来医生。而经各种处理后,病儿不但没有缓解病情,呼吸反而更加急促,呕吐更加明显。

制造痛苦,只为让母亲紧张

由于心理医生考虑到病儿的症状可能是为了引起周围人,尤其是父母的关注,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就轻轻地对她耳语说:“当针灸腹部有胀痛感觉时,呕吐症状就会消失,其他症状也会立即减轻的。”所以,女孩的症状随即缓解。心理科在抗抑郁和焦虑治疗的基础上,仍给予暗示治疗,病儿病情日渐好转,情绪也显著改善。一周后,因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便主动要求出院。

不料,出院几天后,因与同学发生口角,病儿在学校又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唾液中带少量血液,但每次经母亲抚摸安慰后,症状就会缓解。后来母亲意外发现,当病儿情绪不好时,就会用手抠咽喉和鼻腔,遂再次带她就诊于心理科。弄清楚情况后,心理医生先安抚孩子母亲,告诉她孩子没有大问题,让母亲保持镇静,并暂时离开病儿。医生给病儿作了耐心的心理疏导和行为治疗,直到女孩痊愈并重返校园。

以病代言,病情易反复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在某个阶段遭遇困境,当其不能表达所处困境,或其需要不能通过某种合理途径得以满足的时候,尽管生病常给病人带来种种不便和痛苦,却可在这时候成为其达到目的的表达方式之一。

例如,孩子诉说自己的一些不满而不能得到理解和支持,反而可能被责备或者嘲笑,或有些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当不能以言语方式表达出来时,便往往通过生病的方式来表达,以达到自己被关心的目的,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没有被遗弃。而这种“好处”则往往导致病情延绵不愈或反复发作。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病儿家属对这种“没病找病”的现象,需要尽量理解,还要帮助病儿把用躯体表达的东西尽可能地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如上文小女孩有一种自卑感和被忽视、被遗弃的恐惧,希望能多得到一些关心,家长就应尽可能满足其合理需求,多从精神层面上给予关心,对暂时不能实现的要求,应通过耐心的解释和沟通,让其感觉到父母还是在意她、爱她的,让她体验到一种安全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还应鼓励女孩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或抽空带她进行户外活动,如健身、爬山等,培养她主动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同时,不要过分关注她的症状,避免助长她养成“以病代言”的习惯。

新闻链接: 女童玩弄指甲被父打成重伤

据近日报纸报道:小娟因玩指甲不听制止, 父亲一怒之下将其痛打,以致全身多处淤伤,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一度生命垂危。

“小娟喜欢玩指甲,她用拇指的指甲去刮中指指甲周边的肉,两只手指都被她刮破流血了。”母亲对记者说。

据小娟父亲本人交代,他本意是想“教育一下自己的女儿”,对小娟这个习惯,父亲曾多次制止,甚至动手打她,但以前都是打打屁股什么的。看到小娟这次竟把整片指甲生生拔出,一时愤怒才大打出手,却没想到酿成如此后果。

点评:小娟父亲在“教育一下自己的女儿”之前,可曾想过女儿反复自虐背后的原因?若父母能多给孩子一些内心世界的关注,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