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评谈

“武汉模式”成医疗健康数字化升级样本

时间:2021-11-01 16:58 来源:互联网
字号:

“红橙黄蓝”四盏灯智能预警城市公共卫生风险;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7分钟就能解决问题;AI辅助诊断系统数秒识别新冠肺炎病灶;一部手机即可完成整个就诊流程……你可能不会想到,像这样的数字化医疗如今已经在武汉成为了现实。

经历疫情大考,武汉对整个城市的医疗卫生体系的数字化建设进行了重新思考。在最新出炉的国家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中,武汉位列前十。随着摘得中国区的桂冠,武汉也将代表中国区参加全球智慧城市大奖的角逐。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数字技术和医疗健康正走向深度融合。从城市整体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宏观规划,到区域大中型医疗机构的数智化转型,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构建,到个人健康管理工具升级,在腾讯健康和众多智慧医疗生态合作伙伴的共同推动下,这座英雄城市跑出了医疗健康数字化升级的“武汉模式”,为“健康中国”贡献“武汉智慧”。

9000余万条数据每天实时比对,用大数据筑牢城市公共卫生健康防线

武汉常住人口有1200多万,高峰期流动人口超过500万,人口高密度和高度流动性对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构成巨大压力,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让公卫应急体系的数字化升级成为更迫切的需要。由武汉市卫健委牵头,全市各相关委、办、局参与建设,建成了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要用大数据进行公共卫生风险管控,第一步要完善数据上的采集治理。该系统以“数据同城同管”为原则,目前已经与国家、省、市共47个系统实现了数据互通,同时全面整合了913家在汉医疗机构,以及包括公安、民政,交通、民航、海关、学校、教育局等25家委办局及市直单位的涉疫等数据,覆盖全市5000余家药店、2565所学校、13类重点场所、282家特殊单位、三站一场来汉重点人员、出行轨迹信息、应急资源、应急物资等数据,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全口径大数据中心,奠定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数据基石。

数据的平台建好之后,系统在应用层面重点打造了智能风险预警监测、联防联控业务、应急指挥调度、疫情大数据分析四大核心功能。在武汉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设有一块电子大屏幕,全市有多少人体温异常、有多少人到药店购药、具体到哪家医院就诊等风险信息都会实时显示在屏幕上,实时预警。

这背后是系统以“人物地”同防为目标,形成的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全市医疗机构发热人群监测系统,全市60类、1万余个风险监测点和13类风险监测指标,利用预警分级智能规则模型,系统可进行实时监测和研判,将风险分为“红橙黄蓝”四级,并通过预警规则自动触发后续相关的风险防控工作。当监测到风险时,系统将实时开展AI智能语音识别自动排查,并同时触发市、区、街道、社区4级联动排查业务。

在应急处置方面,系统形成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打造了应急事件上报、处置、指挥、调度、结案、评估、督导等全流程的闭环工作流,成为武汉市常态化疫情联防联控的工作平台。 此外,在腾讯大数据技术助力下,系统的人口态势感知等五类大数据分析主题应用,可以实现对全市人群密集程度、人群流动等状况实时监测,为疫情分析和风险研判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的近2.5万人工作人员每天通过这个系统来开展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管控管理工作。系统每天自动实时比对各类数据达9000余万条,监测人数287.4万,日均排查各类风险4万多条,已成为武汉市常态化疫情联防联控的工作平台。

维护一座城市的健康,实质上是在维护千万居民的健康,往往要从更加宏观的视野制定周全之策。武汉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技术小组组长左秀然说:“武汉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覆盖,多点触发、智能预警一网全监测,应急处置、指挥调度一键达基层,为更安全、科学、高效的城市公卫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数字化技术为居民筑牢了城市公共卫生的健康防线。”

7分钟完成线上问诊,实体医院“互联网化”带来医患新体验

“三长一短”的就医难题困扰患者已久,在城市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服务机构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如何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效能,也成为了武汉医疗服务体系数字化升级的重要一环。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拥有多个知名专家团队的皮肤科是“龙头科室”,一年的门诊量就超过了120万人次,相当于一所普通三甲医院的年门诊量,“一号难求”成为常态。面对不断增加的患者就医需求,早在2019年该院就启动了互联网医院建设。

2020年9月27日,武汉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以全新姿态正式上线,面向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问诊服务。为了提升线上问诊效率,更为了让患者在网络上也能感受到跟医护沟通的真实,武汉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首创了“辅医”介入模式。夏雪就是去年从五官科门诊调入了互联网医院运营管理部,成为了专职的辅医,负责患者预问诊等工作。通过与互联网医院系统的人工智能搭配,甚至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在线问询进行秒回复。互联网医院提高了与患者沟通互动的效率,现在平均每天有100多位医生在线接诊,整个线上问诊花费的时间平均只需7分钟左右。

与其他医院利用医生的空余时间进行线上问诊不一样的是,该院采取的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排班的方式。到互联网医院接诊,成为了医生日常正式工作的一部分,有的医生线上线下的门诊排班比例已经达到了1:1。现在,无须再下载其他工具,患者打开微信就能和医生通过视频、图文、语音等多维度方式实现线上问诊。医生线上开具电子处方,药品经药师线上审核,患者线上缴费,药品即可快递配送到家,还能通过“口袋医院”随时随地查看电子病历。整个就诊流程不受地域限制,问诊的过程就像“网友”视频聊天一样简单。互联网医院推出了专家团队号运行模式,在线接诊的团队医生,可为疑难患者预约知名领先专家的线下门诊,将患者引导到线下,大大缓解了以往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想看病却抢不到号的困难。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就医体验,令更多患者开始选择线上的医疗服务。运营至今,武汉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已经开设线上科室42个,线上注册医生700多位,日均线上接诊近千人次,累计配送药品多大80多万单,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患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医生。由于新冠疫情的反弹,今年8月,该院线上接诊数最多的一天达到了1700人次,而线下问诊只有不到1000的水平,线上问诊第一次超过了线下。武汉市第一医院信息科中心主任王巍表示:“这是医院‘互联网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比建设互联网医院更重要的,是医院管理运营思维的“互联网化”。在武汉,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通过拥抱数字技术,用数据驱动医院精准化运营效率的提升,搭起一座座连接医患的“云桥梁”,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辐射到更多的医疗需求人群和场景中去。

秒级识别新冠肺炎病灶,AI创新应用成为医生的好帮手

在医院的数字化升级之外,AI、5G等信息技术也正在不断与医生的诊疗行为深度融合,被运用到不同的疾病领域和临床场景中,成为医生提供效率提升的工具。

疫情爆发后,随着国家卫健委明确将 CT 影像结果作为 “临床诊断病例”的判定依据,抗疫前线CT检查需求量迅速激增。在日常,平均一位患者做一次胸部CT检查会产生300张影像,单纯依靠医生肉眼阅片诊断,将耗费5-15分钟。而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除了为疑似病例确诊做检查,治疗期的患者平均每 5 天就要做一次 CT 检查。繁重的阅片、出具检查报告工作量给影像科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更有太多患者经不起等待。如何能够帮助前线医生提高效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疫情的关键时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徐海波教授团队联合腾讯觅影,发挥各自在临床、AI技术方面的优势,迅速完成了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的研发,并在抗疫一线上投入使用。基于腾讯的技术支撑,在患者进行CT检查后,系统通过对肺炎病灶区域的精确分割和定量分析,最快秒级就能完成AI模式识别,数分钟即可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参考,助力影像医生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评判,大大缓解了当地CT筛查能力不足的压力。“一般来说,我们对于AI诊断准确率要求在70%以上,而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能达到90%。”徐海波表示。

通过AI+5G的组合拳,会诊专家可以实时远程在CT影像上对病灶进行判断和标记。两个月内,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帮助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累计为来自雷神山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和东西湖方舱医院的24000多名患者进行了肺部CT诊断工作。今年1月,搭载这套系统的车载移动方舱CT驰援河北,将河北前线的CT影像信息快速、准确地传回后方武汉中南医院影像科的“指挥部”,每天最多可为300名疑似感染者提供新冠肺炎诊断的影像学依据,大幅提升了诊断准确率和效率。

疫情应急期,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不仅大大减轻了前线影像医生工作量,减少了医护人员各院区间奔走的交叉感染风险,也一定程度上有效帮助避免了小病灶漏诊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信息。近期,该系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注注册,意味着其正式进入临床,可以为更多医生和患者提供帮助,尤其是对医疗服务水平欠发达的基层有着重要意义。

AI在新冠肺炎诊断上的成功落地应用,为科技与医学的融合创新打造了“武汉样板”。腾讯觅影的AI医学影像技术,正在眼底和结直肠等疾病领域做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AI医学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为传统医疗方式注入新鲜活力,也将成为医生面对疾病的新型有力武器,让患者得到更及时、更精准的治疗。

1站式便捷就诊流程,电子健康卡成为居民健康管理的“金钥匙”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这不只是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事,更要求照顾好城市中每一位居民,帮助其实现全面的健康管理。作为构建卫生健康领域覆盖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身份统一标识和认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电子健康卡正在借助数字技术的能力,不断延伸线上创新应用服务形态,成为居民接入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的“金钥匙”。

在武汉,电子健康卡已串联市属、区属48家公立医院、20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1943家村卫生室和服务站,实现全民健康数据互联互通,满足老百姓看病“一码就医”的需求。过去各级医疗机构“一院一卡、重复发卡、互不通用”的情况正在得到改善。

近年来,武汉一直从居民的视角,去构思如何优化惠民便民医疗健康服务。基于微信电子健康卡开放平台,“健康武汉”微信小程序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身份认证体系建设,居民用1部手机即可便捷享受预约挂号、在线缴费、报告查询、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档案查阅等看病就医服务。挂号“一卡通”、检查检验“一单通”、病历“一本通”,基于电子健康卡的一站式便捷就诊流程,让市民就医变得越来越简单。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电子健康卡上线了核酸检测预登记、检测结果查询、新冠疫苗接种在线预约等防疫服务,为三天就完成全市1200多万人的全员核酸提供了帮助,提升了疫情防控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减缓了线下防疫服务点患者拥堵的情况,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病案邮寄、健康自测、老年证办理等多种便民惠民服务,均可以通过电子健康卡完成。

未来,电子健康卡将作为居民生活中一张具有身份识别功能的“健康身份证”,逐步打通电子健康档案,并向居民健康全生命周期、多码协同等方面做进一步探索,成为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撑。基于微信电子健康卡开放平台,跨机构、跨区域的医疗大数据,将串联更多智慧医疗服务的入口,激活针对更多精细化就医场景的创新应用,形成便民惠民服务信息互通共享的新纽带,让居民更便捷地享受优质的智慧医疗服务体验。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以“数字中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从智慧医疗的“武汉模式”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新技术带来的创新驱动力,正下沉到智慧医疗的方方面面,加速落地应用,并持续迸发出新的活力。

11月3日,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智慧医疗/智慧医保专场即将亮相武汉,更多武汉数字化医疗新变化,以及腾讯健康“C2B双轮驱动”模式的经验与探索,将在会上一一呈现。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