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血”这个字了。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人能破解血液系统的“密码”。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我们的骨髓、胸腺、心脏等器官无不依赖于血液系统的正常运转。一旦这个精密的系统开始出现问题,身体就会发出警报,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血液病包罗万象,主要分为良性血液病和恶性血液病,前者包括缺铁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后者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血液科主任、浙江省血液重点实验室主任金洁介绍。
同时,她也是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CSCO抗白血病联盟副主任委员、CSCO抗淋巴瘤联盟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病专委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血液病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会血液病专委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病专委会会长。
工作中的金洁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政策下的第一批大学生,金洁在血液病领域深耕近四十年,在临床和科研上不断精进和创新,为患者带来关爱和希望。
“我觉得当医生真的有很多的幸福感。如果一个病人在其他地方已经束手无策,但最后在你这里治好了,病人对你真的是很感激,我和团队也觉得非常高兴,毕竟这是一条生命,我们给救回来了。”
说起治病救人的桩桩件件,往事就像幻灯片一样在金洁眼前闪过,她的眼里泛着莹莹的泪光,“一些很早以前就痊愈出院的病人,有时候也没别的事情,就来看你一下,那个时候就觉得,哇,做医生很幸福。”
医 缘
金洁出生于浙江温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1977年恢复高考消息传来之前,她已经在当地一家荧光灯厂工作了四年,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灯管工人、工厂出纳。
如果不是时代撕开一个口子,周围人很难想象这个皮肤白皙、笑容明亮、数学很好的女孩,今后会披上白大褂,拿起手术刀,成长为中国血液病领域的知名专家。
“恢复高考的消息,是我母亲从上海带回来的,她建议我试试,于是我跟厂里请了假,又跟姨父借了课本,专攻自己的强项数学进行复习。”回忆起四十多年前的高考岁月,金洁依然激动不已。
姨父是“老三届”大学生,金洁把姨父当年读书的材料拿来认真研读。她还清楚地记得,在高考之前还有一场预考,一门考语文,另一门考数学,“通过预考分数线的人,可以参加正式高考”。
留给金洁准备考试的时间不多,高考要考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和化学,每门满分100分(物理和化学各50分),“复习时间很紧张,大概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天天在家里读书”。
那一年,200来分的成绩已经可以被省内不错的大学录取,而金洁仅数学就考了73分,是当年的单科高分。
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全国各大学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的新生。金洁成功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消息,传遍了家乡每个角落。与她同时参加高考的同个片区一百多名考生中,只有金洁一人金榜题名,因此,她的亲戚常常称金洁为“百里挑一的人才”。
“我一开始觉得自己高考没戏,因为时间太紧来不及复习物理和化学。但妈妈觉得我肯定能考上,早在放榜以前就给我收拾上学去的行李,连她以前下乡用的木箱子都拿了出来准备给我。”金洁回忆道。
金洁妈妈在退休之前也是一名医学工作者,一直在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女儿志愿填报医学系就是她建议的。金洁爸爸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曾在原温州市技术学校当党委书记。二老非常重视子女教育,金家三姐弟都依靠勤奋学习改写了人生轨迹。
“刚去上大学时,父母并没有希望我成为一个多么厉害的人,回到温州当个医生,照顾家里人就很好了。”
但是命运往往有更好的安排,金洁在1982年原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应届生全国统考中荣获一等奖,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亲自为她签名,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戴迪为她颁奖,至今金洁都珍藏着这张奖状。
精 进
金洁不仅成绩优异,还拿到了宝贵的留校资格,已经适应了杭州生活的她,正准备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大展身手。
在温州老家的父母给她写了一封长信,希望能改变她的心意,“他们觉得女孩子回到家乡比较好,有了孩子父母也能帮忙照顾,我说我要留在杭州,父母最后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
为了追求医学梦想,金洁作出的选择是无怨无悔地付出了自己的青春。
实习期间,金洁来到浙江绍兴的一家地方医院实习,在心内科轮转工作时,碰到了一位自述胸痛的患者,“我当时想心内科患者胸痛,应该就是心脏问题引起的,叫他去做心电图”。
一位带教老师一看,认为患者应该先去做透视,透视结果显示是肺泡破裂,“也就是气胸,气放掉病人就立马好了”。
还有一位患者自述头疼,带教老师指出引起头疼的原因有很多,“眼部疾病也可以引发头疼”。果不其然,检查结果显示这位患者得了青光眼。
这两例病例让金洁印象非常深刻,“那个时候觉得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医生就是不一样,没想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遇到了类似的病人,一下子就能用起当年学得的知识帮助到他们。”
金洁还去过急诊室轮转,急诊室的病人很多,大多病情较重,年轻的实习医生心里面还是免不了紧张和害怕。当时医院的条件也不足以支撑带教老师一直手把手指导他们,幸好较为年长的护士姐姐能经常给出提示,金洁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成长。
“因为刚进医院的时候,所有东西对我来讲都是最新鲜的,学习知识的欲望就特别强,然后特别钻研很努力,我就成长很快,什么事情都学得特别快。”如今,金洁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医生,初进院的时候是学习发力的关键时期。
“当时我的想法很朴素,毕业后留在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的话,我就可以在做科研的同时,也当医生、当老师。”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浙医一院,正处于缺乏人才的阶段,求贤若渴,非常希望大学生毕业之后能来医院工作。“我进医院那一年一共留了27个人,血液科就要了两个人,我是其中之一。”
这个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学术传统,由中国血液病奠基人郁知非教授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创立,先后有林修基、汤德骥、周思文、林茂芳等教授为学科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林修基教授是当时的科室主任,治学严谨,为人和蔼可亲,金洁跟随他做硕士、博士研究,不管是临床还是科研,金洁都学习到了很多,并且更加坚定了要深造的决心。
坚 持
温州人血液里的要强和坚韧,在金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85年读研,1988年读博,成为浙医一院第一位女博士,读博期间赴德国基尔大学输血与血液免疫所进行博士课题研究,1998年再次前往德国血液病理所研修……国内外血液病研究日新月异,金洁从未放缓乘风破浪的前进脚步。
1988年底,金洁第一次去德国,基尔大学位于波罗的海沿岸,距离汉堡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和她一样同被派去出国交流的还有两位男同学。三个人先从北京到满洲里,从满洲里坐火车六天六夜到达德国东柏林,再换火车到西柏林。
一路旅途困顿没有折损年轻人的好奇心,霓虹灯闪耀下的繁华都市让金洁印象深刻。“到超市去买东西,一看发现竟然有这么多商品,一根香蕉差不多就有半斤多重,吃一根香蕉肚子就饱了。口渴想喝水,但是到处买不到热水瓶,也不知道德国水龙头流出来的水就能喝。”
一开始的不自在没有延续很久,金洁很快适应了德国生活,在实验室工作非常努力,德国的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很友好。1990年回国之前,实验室团队专门给她开了欢送会,实验室老板还特地找金洁谈话,希望她能留在德国工作,并给她开出非常丰厚的薪水。
一边是西方优渥的物质条件,一边是急需人才的正在发展中的祖国,金洁再次面临着人生选择。
“我心里想,国内把年轻学者派出来交流学习是花费了大力气的,医院对我们很好,我们的发展空间很大,我的家人朋友也都在国内,哪怕在德国一个月能挣10000块也要回国。”
因此,当实验室老板语重心长地对金洁说“中国这么穷你回去干嘛呢”时,金洁的回答是“中国现在是很穷,未来会好起来的”。
1990年,金洁回国,当她埋头工作的时候,中国经济也正如她所说的那样迅速腾飞。202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于德国而言,中国已是连续四年成为最大贸易伙伴。
金洁如今是浙江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她带领的团队为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开辟了一条新路。在血液病研究方面,金洁屡获殊荣:作为第一获奖人,她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至三等奖9项。
金洁获得表彰
信 任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们愈发重视体检和身体健康,医院总是人满为患。
金洁出一次上午的门诊,往往要从早上8点马不停蹄地看到下午一两点,“一天要看60多个病人”。
“血液科的医生里面,我的号肯定是最多的。”说到这里,金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地病人反映总是挂不上号,有好不容易挂上的,实际上也是从黄牛手里买来的号。金洁知道后也很为他们心急,“一般我都会给他们加号,然后告诉医院把我的预约号放多一倍”。
大约在八九年之前,一个考美院的年轻学生因为头疼来到了金洁所在的科室。面对这个颅内出血的白血病患者,脑外科医生一开始不敢下定决心开刀动手术,原因是害怕患者血小板太低救不过来患者家属会闹事。
“这是我们医院第一例脑子开刀的白血病患者,我们把他成功地救了过来,现在已经结婚成家当爸爸了,逢年过节都会给我发祝福的话。”在此之后,浙医一院也进行了类似的多例高难度手术,也让金洁萌生了要建立MDT多学科团队综合治疗的想法,加强脑外科、ICU等科室的合作救治。
金洁和她的学生
“作为我们血液科医生而言,我们会跟病人家属说,不开这个刀,不把血放掉就不可能好起来,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医生和病人要做的,就是互相配合、互相相信。”金洁说。
对于有顾虑的脑外科同事,血液科医生要做好血库资源和相关血液病药物的调配,确保开颅手术顺利进行。
“血液病的手术介入很重要,发现时机也很重要。”令金洁遗憾的是,一些基层医院没有能力和条件做类似的手术,或者一些病人耽误了病情,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
金洁介绍,有一种血液疾病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个很严重的高危疾病,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但是,如果医生早认识这个病的话,及早处理,给病人做一两次血液置换,很快就会好。”
金洁的生活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工作,每个晚上都要忙到凌晨才能睡觉,几乎没有时间投入到家庭生活。2021年的春节,金洁也只空出来一天时间陪伴家人,其余时间都要处理医院的事务,以及准备科研项目的申报材料。
尽管家人也会提醒金洁应该多注意身体多休息,但是还是非常支持她的工作,这也令金洁感到很欣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信任团队,信任病人,信任医学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价值,金洁一直很乐观地攻破一个个血液病的科技难关。
人类千百万年的漫长进化史上从未免于病痛的袭扰,但终有像金洁一样的白衣天使不辞辛劳,救死扶伤,为血液病患者筑起生的希望。
当生物医疗拥抱数字科技,将创造无数的生命奇迹。最近,埃
8月26日,素有“中国医药界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