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小时候喜欢的童话真的预示着你今后的发展吗

时间:2016-01-26 15:53 来源:中国网
字号:

我们从小到大都看过很多童话,对我们来说,每个人都可能在小时候深深地被童话的某一个情节、过程或人物所感染。这些童话对我们的人生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一些童话让我们印象如此深刻?

童话心理学里蕴含着许多原始的主题,它几乎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我们一生的走向。你喜欢哪个童话故事,就说明它在你幼年的时候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个特殊意义是有道理的,比如受我们小时候的养育方式的影响。

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的爱与恨,都是有一个源头的。所以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小时候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安抚内心的一剂良药。它之所以是一剂良药,是因为它是属于幻想世界的。

在现实世界里,很多时候孩子是无法应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和各种各样的影响的,于是他只能进入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是任由他支配的。

孩子有四个世界可以进入。一个是玩耍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都是平等的,他不需要仰视大人;第二个是玩具的世界,他想怎么玩,玩具就怎么归他支配;还有一个就是童话的世界,在童话的世界里他可以任意决定这个世界的结局;再有就是他的梦。这个孩子最喜欢什么童话,往往就意味着他的内心有什么样的主题。

比如说我曾经有一个亲戚的孩子,他是一个非常乖的小男孩。乖到什么程度?他只有6岁,到了北京我带着他出去玩的时候,我们在商场里面路过玩具店,我能看到他眼中的那种渴望,我就说了一句:“要不叔叔帮你买那个玩具好不好?”他的眼睛立刻就黯淡下来,无所谓地把头转向一边,说:“我不需要。”如果用正面的语言来形容,那就是这个孩子是有非常好的家教的孩子。

但是在晚上看动画片的时候,他让我反复放一个动画片,其中的一个情节就是放火。我在放DVD碟片的时候,他说:“我要看放火那段。”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他整个晚上都在看那个卡通人物怎么放火,这个片段只有很短的一瞬间,但是他非常聚精会神地在看。

那么这个小孩为什么那么喜欢看放火呢?我当时就大概有一个理解:这么一个被妈妈好好教导的孩子,他的心里边可能藏着很多愤怒,当他去看卡通片里放火的时候,他会有一种代入感,他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角色里面,他可以任意地胡为,任意地表达他的愤怒和攻击性。这时他内心所压抑的那个部分就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童话给我们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代入感,我们可以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面为所欲为。第二,它能够把我们不能表达的欲望释放出来。所以你有时看到一个小孩会很残忍地对待他的玩具,会任意地摔打它。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长大以后,那么喜欢看花千骨,那么喜欢看各种各样的穿越小说的原因,因为这些穿越小说、言情小说,就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看的童话的另一个读本,成年人的童话。

有一个很著名的动画片,大概我们都看过,《猫和老鼠》,还有稍微早期一些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你会看到里面有非常多的暴力,包括《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红太狼的那个平底锅,这些暴力多到了让很多的道德卫道士们都担忧的程度,他们会说:“这个动画片里有这么多的暴力,太可怕了!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卡通片里看到这么多的暴力。”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为什么孩子在看到暴力的时候会有如此之多的快感。

我们成人如此害怕孩子看到暴力,但我们在开车的时候却恶语相向,患上了路怒症;当我们遭遇情感欺骗的时候,我们非常希望小三受到惩罚;当我们被领导或同事欺负的时候,我们想着如何去报复他,去扎他的车胎,使一些阴谋诡计。

这些攻击性不是说我们不让它出现,它就可以不出现的。正相反,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作为一种进化了十几万年的动物,这种黑暗的属性,这种对于暴力的渴望,在童话里面显现无遗。只不过当我们成人以后,我们可能会千方百计地把这种原始性的暴力有意无意地去简化,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好莱坞大片,看各种各样的动作片的时候,依然会被惊险刺激的情节吸引。

所以童话里面藏着一个基本的秘密,就是我们对于欲望,对于攻击性的释放的一种寻求。

精神分析学派从人类自身内在需求的角度解析了格林童话的神奇力量。在《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中,美国心理学家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指出,一个好的故事承认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困境,并引导他们化解这些问题,使他们的忧虑与志向相协调。童话的非现实性使其脱离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形成了一种意象比喻,从而能够以一种暗示的方式直接与儿童的无意识进行对话,协助儿童发现和整理自己的内心倾向与困境,发展和完善其人格。向儿童解释一个童话为何如此迷人只会毁了它,童话的魔力“取决于儿童为童话吸引而不知其为何故的状态”,正是隐含意义成就了童话的魔力。

在此基础上,心理分析学派批判了现代儿童文学对于许多必然会遭遇的人生困境——如死亡、性、苦痛等问题的回避。如美国学者雪登·凯许登(Sheldon Cashdan)就在《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中,通过分析以格林童话为主的民间童话,提出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遭遇的七个主要难题,即所谓的“七宗罪”:以白雪公主为代表的虚荣、以韩塞尔与葛雷特为代表的贪吃、以灰姑娘为代表的嫉妒、以放鹅姑娘为代表的欺骗、以莴苣姑娘为代表的色欲、以杰克和豌豆为代表的贪心、以匹诺曹及三个纺织女为代表的懒惰。此外,还有孤独、离家、疾病等种种倾向与问题。

凯许登解释道,儿童心里存在着善和恶的斗争,而童话通过善良战胜邪恶,巫婆下场悲惨的结局把善恶之争形象化了。其实这种心理斗争贯穿人的一生。“贪婪和永不知足存在于成人世界,它存在于对冲基金经理丰厚的奖金中,存在于配备五间浴室的豪宅中,存在于成年人或微妙或明显的欺骗行为中,例如向约会对象撒谎,捏造所得税申报单等。”

贝特尔海姆也指出,《格林童话》中的《韩塞尔与葛雷特》讲述的不仅仅是兄妹遭继母遗弃,遇到邪恶的吃人巫婆的故事,它实际上揭示了儿童的退行心理,好吃贪食,分离焦虑和对饥饿的恐惧。他运用新佛洛伊德理论来分析《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等童话,展示了它们是如何运用与梦境类似的语言来解决潜意识问题,帮助儿童应对无法表达的恐惧和渴望,例如同胞争宠和对待父母的矛盾心理。

因此,只有成年人才会把阅读儿童文学和童话传说错误地视为逃避现实。数十年后当我们重新拾起童话书,必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的感觉和童年时代毫无二致,只不过彼时我们缺乏描述它们的词汇:童话讲述的是人类永恒的勇气和弱点,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admin)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