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这个东西对你来说,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你对家的印象和感觉是什么呢?
你觉得家应该是怎样的?
或者说,你渴望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我理解的家,首先是一个港湾,家最大的感觉,应该是一种归宿和停靠。当你累了的时候,有家给你温暖与拥抱。当你孤单了的时候,有家给你陪伴。当你落寞的时候,有家给你支持。当你委屈的时候,有人给你理解。当你无助的时候,有人给你安慰。当你开心的时候可以撒娇任性。当你犯错误的时候,有人告诉你没关系,你是可以的。
家就是一个充电的地方。有了它,多远多难都不怕。
家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自由,是包容,是允许,是可以,是我们最坚实的保护。是一个温馨的环境,是幸福的,温暖的。
我们对家的期待大都如此吧。你有吗?现实却是,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是奢望。他们必须不停的奋斗,攒更多的钱,犯更少的错,更功成名就来获得安全感,不会想到哪个地方或哪些人能给他们。他们甚至不能休息、不能偷懒、不能任性,因为他们体验到除了自己,没有人会保护他。
换句话说,他们可以有父母、有恋人、有孩子、有房子、有朋友有钱有成就,却始终没有家的感觉。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家。
家人都在,却感觉是个孤儿。
这种没家的感觉,从小时候,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以至于长大后,觉得这很正常。
2
曾有人给我留言说:有的人好吃懒做,他父母一样爱他,而我却羡慕不来。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一阵鼻酸。我还没开始想,就能想到对他来说发生了什么。好吃懒做的时候,父母不仅不爱他,还会各种责怪批评甚至打骂他。这些年的心理学生涯里,我听到了很多让人心酸的事:
比如说起床这个事。常理来说,起床应该是自由的。当我们感觉到懒惰、劳累、疲惫的时候,就是想任性下。当我们忙碌了很久,就是想好好休息,就是想有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自由的任性。但是很多家对起床这个事的容忍性很低。
曾有人跟我说:她必须7点前起床,还没有起的话她妈妈就会拿针去扎起她来。开始我听到的时候,感觉像是电视剧,蓉嬷嬷在对待夏紫薇一样。但是后来她跟我说,这是真的发生,并不是拿针吓唬她。我感觉到一阵毛骨悚然。妈妈的动机很好理解:我用一两次就可以让你学会了按时起床,治好了你的懒惰赖床。这种条件反射,就是每当到7点的时候你会被自然的吓醒,因为你不醒来就会有迫害。好的作息是养成了,让我们羡慕不已。副作用在她身上也很明显:对人际关系、亲密关系都缺乏基本的信任,连妈妈都会伤害我,谁还不会呢?做事有强迫倾向,连起个床都不自由,做什么还能随意呢?死板没有活力,哪敢乱来?
我还听过这样的妈妈:小孩子吃指头,为了纠正这个毛病。就在孩子指头上抹辣椒油,这样他吃一次就哭一次,几次就成功矫正,不再吃指头了。这个妈妈没有接受过心理学,不知道孩子吃指头是找安全感的补偿,是对妈妈乳房的需求没被满足而选择了用自己指头替代,找那种我可以抓住东西的感觉,婴儿和小狗小猫很像,嘴就是他们的主要的与外界沟通的器官。可是现在嘴里含不住任何东西了,没有乳头、没有指头,只有无尽的空荡荡,真是绝望极了。还要面对妈妈那迫害成功后得意的笑。他以后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呢?怎么相信别人呢?
接着说起床。有的人会好点,7点钟不起会被骂醒,然后让你自责不得不起。有的妈妈会宽容点,不起就不起吧,但是早饭是不会给你留的。所以你醒了只能饿到中午,让你长点教训。然后这时候人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这样的印象:1.我在这个家是不自由的,是被软性胁迫的,起床都被控制。2.这个家是冷漠的,我饿了不会有人给我弄吃的,我靠不得别人,只能靠自己。长大后我就真的只相信自食其力,不敢需要别人了。即使成了家,也会感觉:我不得不照顾自己,因为没人会真正的照顾我。
有的人更不幸点,你不仅得按时早起,还得给忙碌的一家人做早饭。家对他们来说,不是休息,而是负担。虽然在当时的情境里,每个人都很忙,你不得不跟着忙。但感觉却是:负担、压力、责任。
e88b5dd60276fe73a17d9780a73df106.jpg
3
接着说自由。
我接待过很多访客,诉说了他们在家里是怎样的不自由:
有个严格的爸爸或者妈妈。在家里感觉很拘束,坐着站着基本都是会被说的,怎么做都不对,都需要调整改正。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卧室要怎么收拾怎么摆放,衣服被子要怎么叠,男朋友/女朋友应该怎么交等,都一一有明文规定。更可怕的应该是暗文规定,即你不知道什么规定,你只有做了才知道哪里错了。这就会直接导致了回家后,就得看父母脸色,然后决定要不要看电视,要不要开口说话。一个人连自己的卧室都不能决定,连自己的娱乐都不能决定,连自己的交友方式都不能决定。那么他会……
强迫,焦虑。生怕做错,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艰难而无助地活着。
当人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察言观色中,是很容易累的。所以就很渴望喘口气,休息下。对不起,这个家是不会允许好吃懒做的。换句话说,是不允许累的。
父母不会觉得累,因为他们习惯了这些要求。然而对孩子来说承受能力完全不是这样的。所以父母就会以自己的感受以为了孩子的感受:做这些很正常啊,你怎么会累呢,你就是懒惰!
累了不能休息,不能娱乐。对人生就会充满了抑郁,充满了绝望……
我从来不曾真正的为自己活过,我活着就是在应付:小时候应付父母的要求、应付学校考试,长大后就应付内化了的各种对自己的要求,压力。
这种感觉就像是deadline来临,你不得不调动全身心的能量去应对。但当每天每件事都是deadline的时候,会怎样呢?
我选择死亡。
当死比活着更舒适的时候,当死比活着更轻松的时候,本能会推着人选择更好的动作。所以很多抑郁了的人倾向于自杀。在他们的世界里:我活着不能决定自己,但起码我可以在是否活着上有自己的决定。
我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见过一个抑郁症的初中生,厌学在家,消极悲观。医生说跟她父母说不要这么多要求的时候,她妈妈说:我们对她要求也不高,起码你得把初中读完吧,你说都初三了。
是的,这样的要求对父母来讲真的不高。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这已经是要求高负荷的驴子多一根稻草了。你不能说:一根草不重吧,对你要求不高啊。
失去了情境的要求,都是高要求。
那时候医生告诉了父母一句话,我倍受感动:抑郁和感冒一样,是种病。她都高烧了,你还让她去上学啊。她都想死了,你还让她学习啊。
难过的是:她的家人并不会理解。家对她来说,没有任何理解可言,只有无尽的压力、压力、压力。
4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很多人的家是不允许自由表达的。有委屈了不能哭,有意见了不能直说,不想说的话必须说,等等。
直接表达或直接拒绝被称为“没有礼貌”,不叫伯伯或舅舅也被称为“没有礼貌”,都是要被惩罚的。所以我们学会了嘴巴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他们的。
父母带给我们很多禁忌,家也就成了一个训练场。很多人的父母像训练小狗一样,像军官训练士兵一样进行了行为训练: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而从来不知道这个人的承受能力怎样,适合什么,感受如何。他们只要达到自己的标准。
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这么被训练长大,又只会这么去训练别人。
他们给了孩子们一个行为训练场,让我们成为了一个看起来很骄傲的人。懂礼貌、优秀、会来事。但却孤独、迷茫、抑郁、焦虑、困惑,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我们小时候,并没有家。
timthumb.jpg
5
我们长大后也没有家。
父母当年训练我们的方式,已经内化到了潜意识,我们已然学会了那么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随意不礼貌,情绪不能随便表达,累了不能休息,说话做事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必须要忙碌,闲下来就有焦虑感。不敢随便相信别人……
我们对自己有很多要求,有的能意识到,有的不能但却一直在执行。所以我们从来不去温暖自己,不去宽容自己,不去允许自己睡到中午,不去允许自己有半年的时间放假不工作,不能停下来赚钱……
我们的灵魂,无处安放。我们的自我也无处安放。只能通过忙碌来逃避。
我们自己也没有能力给自己家的感觉,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归宿,不是自己的港湾。
6
显然你也不能给别人家的感觉了。
我写过很多文章论述过这两个规律:
你小时候父母怎么对你,
你长大后,就用同同样的方式对自己。
你长大后,就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你的亲密的人。
也就是说你父母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了恋人和孩子。你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
心理学把这个规律叫做“向攻击者认同”,也就是成为当年伤害你的人。爱一个人的方式,就是把他当成自己去对待。
当你小的时候,他们不允许你哭,不允许你懒惰,不允许你逃避,对你要求高,要求你干净整洁准时上进,你也会这么要求恋人和孩子。每当他们懒惰逃避任性的时候,就会导致你的批评冷落责骂。那么,他们就会感觉到你小时候的感觉:这里没有家的感觉。我虽然和这个人在一起,虽然你是我的父母,但我的体验并不怎么好。
更不幸的是,
你依然在渴望一个家。在渴望有人能懂你,能安慰你,能看到你的脆弱,能懂你的孤独。虽然你自己都不懂,没有理明白这部分,只是隐约有感觉。当别人不懂的时候,你就很生气很伤心很绝望。
你不相信一个人,但依然在渴望。
b002f8efc2cf7c448b74590576b50b04_副本.jpg
7
自己一生都没有过家的感觉。
也给不了他人家的感觉。
8
有人会说:我们也这样被对待,不也长得活得好好的吗?
你觉得好好的,是因为你没有体验过什么才是好好的,没有体验过有人为你守候,为你存在,为你而温暖。没有体验过自由,允许。你只是活着。就像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我不读书不也活得好好的吗?看心理咨询师有什么用,我不看不也活得好好的吗?这个问题延伸开就是:学英语有什么用,不会英语也可以出国。学会做饭有什么用,不会也可以吃饱。
说说我自己吧。我的创伤就不说了。说我妈对我的一个细节。
我在北京工作是很累的,但回到老家就感觉很好。我早上不愿意起床,我妈就会叫2遍,偶尔1遍,从来不会超过3遍。是喊我起来吃饭,她已经把饭做好了。我不想起,我就会说不起了不吃了,直接表达。
然后我妈会做这样一个动作:把我的床头放一个凳子,把饭放在凳子上。在我睡意朦胧中跟我说一句话:饭放在床头了,起来记得吃。我出门忙去了。
我这么大了,回家还是个小孩。不是我舍得让妈妈受苦,是她享受这么做,我也享受这么被对待。我也会给她一些钱花给她买东西。但我还是愿意在家里做个小孩,轻松、自在、有人牵挂。
我在创业,我问过很多搞心理的同行为什么不出来自己做。他们的答案是:不敢。我很理解,我失败了,我爸会接着我,我可以滚回家,他们虽然没有钱,但养活我还是可以的。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失败是无处可逃的。
9
我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家的模型。我们是从来没有过。也不可能真正拥有。
但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怎么失去了家。而不是一直孤独、焦虑、抑郁、迷茫地活着。我们看到的目的,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家。
小时候我们没有被真正温暖,但我们长大后可以给自己。起码,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家,放过自己,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不优秀,允许自己不规律,允许自己任性。这并不是纵容和娇惯。
纵容和娇惯的意思是:你不相信人性具有向上的潜能,不相信自己。你不相信人休息完了可以继续干活。就像你不相信:
手机是不能一直充电的,万一它充电久了不工作了怎么办。
10
你也可以来找我。我愿意给你一个家的感觉。
大家身边有打呼噜的人吗?打呼噜有时候不仅影响他人睡眠,对自身健康也是有
你是一个爱笑的人吗?笑容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好处和隐藏力量,本片文章为
冬季睡觉脚冷可能是足部微循环不好,血流不足,使足部表面温度偏低。再加上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副主任医师董峰做客新华网健康大讲堂,提出了
上台发言紧张怎么办?很多人会发现,自己无论是在面试,演讲,或者是在一些
在职场生涯中,我们需要耳听六路,耳听八方,需要我们懂得最基本的上班礼仪
家长性格对子女有何影响?家长在生活当中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的方式都直接
之所以现在在社会上一些年轻人畏畏缩缩不敢去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因为
现如今对于一些即将开始大学校园生活的新人来说,总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心理问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在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上最在意的就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个美好的时期,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在这短时间内我们会留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