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焦点

新年,别再踩这些食品安全的“雷”

时间:2021-08-14 22:21 来源:互联网
字号:

2021年健康饮食新潮流是什么?后疫情时代人们的首要健康需求是什么?我国食品安全头号致死因子是什么?一直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隐形杀手”是什么?疫情防控下如何预防“带毒”进口冷链食品、控制食品污染……1月8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多位权威专家分别对春节防疫、进口冷链食品、植物基食品等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

热点1:春节防疫——严防反弹、控制食品污染

解读专家: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尽管除了人传人以外,中国第一次证明了物可以传人。但对于大众来讲,这种感染的机会非常小,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由于购买、制备被污染食品而发生感染的报道。

但是新冠肺炎仍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挑战:1.不必害怕购买和制备冷冻食品,包括冷冻海鲜、冷冻肉类,因为它被污染几率很低。2.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安全五个要素: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煮熟、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3.食品企业要严格遵守政府所发布的相关规范,重视员工防护以及生产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防止在整个食品链当中新冠病毒的交叉污染。

热点2:误食毒蘑菇——我国食品安全头号致死因子

解读专家:吴清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我国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其中毒蘑菇有四五百种,剧毒的有40多种。目前因食用毒蘑菇所造成的死亡在食物中毒中最多。民间流传的所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经验并不可靠,现在还没有简易辨别的科学方法,并且误食中毒后尚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消费者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最根本方法是“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一旦出现中毒要立即就医,一般情况下食用有毒蘑菇后10分钟就会出现问题,最长6~12小时发病,如果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要立即催吐并马上就医。

热点3:米酵菌酸——“酸汤子”中毒的罪魁祸首

解读专家: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酸汤子”中毒事件引起关注是2020年10月份,但实际上这种中毒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东北三省,截止到2020年,我国有17个省发生过这类食物中毒。主要原因是在东北及南方偏远山区、农村制作特色食品时,谷类用水泡、发酵,把它变软以后研磨成粉,这些粉可以制作成面条、饼等特色食品,由于这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的贮存方式不对,被环境里的椰毒假单胞菌所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包括:谷类自制发酵制品、变质银耳或木耳、发酵薯类制品。因此,家庭或小作坊要慎重制作或尽量不制作、不出售发酵米面类食品。人们食用银耳要注意:通过正常渠道选购,不要购买农贸市场或个体户出售的鲜银耳;泡发前要检查银耳,发现颜色深黄/黄褐色或受潮变质的要丢弃,泡发以后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或有异臭味的要丢弃;要当餐食用,不要常温放置或冷藏过夜,发现有异味不要食用。

热点4:免疫力——后疫情时代人们的首要健康需求

解读专家:丁钢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合理膳食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基础和保障。疫情期间,有关维生素、矿物质、植物性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摄入不足的情况凸显,营养不良风险有所增加。没有一种食物可以提供人体所需全部营养素,食物多样化,才能获取均衡营养。若部分微量营养素无法从饮食中足够获得,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营养素补充剂。此外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量运动,保持放松心理状态,也是影响免疫力的重要因素。在后疫情时代,食品工业通过不断提升食品营养高质量供给能力,将在满足人们免疫力提升的健康需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热点5:植物基食品——健康饮食新潮流

解读专家:郭顺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江连洲,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植物基食品是以植物为原料,如豆类、谷物类或其他加工品作为蛋白质、脂肪的来源,经过加工在产品质构、风味、形态等感官与相应的动物来源食品具有相似特性。

从营养健康角度来看,植物蛋白能满足人的氨基酸、蛋白质的营养需求,尤其大豆蛋白是优质蛋白,完全可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营养的需求。此外,植物蛋白还有低饱和脂肪酸、零胆固醇、无抗生素等特点,并具有资源消耗低、来源丰富、环境友好的特点。植物基食品从饮食观念、饮食习惯、食品风味、营养需求等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选择,也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对未来食物需求的必然选择。

热点6:粮食安全——唤醒危机意识,杜绝食物浪费

解读专家: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新冠肺炎疫情到2020年底可能使长期饥饿人数新增超过1.3亿人,而到2030年可能有8.414亿人口面临食物不足风险。疫情引发了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新审视,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粮食安全也将面临深刻挑战:一是,部分粮食的进口依存度高;二是,食物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大众要树立以节约粮食、爱惜食物为荣的新风尚,做到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热点7:直播带货——堵住火热营销下的安全漏洞

解读专家: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

疫情期间,网络视频直播带货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和扶贫攻坚的得力工具。农产品和食品在直播带货中最受青睐,但存在存储、包装和物流等环节不到位,导致“鲜活”品质下降、信息不透明及追溯难等痛点,食品安全风险增加。

此时,更要明确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电商平台等环节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人们应秉持理性消费观念,从规范和信誉度好的网购平台选购产品;审慎看待直播购物主播的承诺,不盲听、不盲从、不贪图低价;学会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维权,保存与商品质量、商品价格折扣有关的证据。

热点8: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下的难点与重点

解读专家:李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