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焦点

AI+骨科机器人探索破解行业痛点

时间:2025-04-23 10:1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5月8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北京科博会)将在北京开幕。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承办方北京市贸促会组织下,提前探访即将参展的部分北京民营企业,并推出系列报道,让读者提前了解北京科博会诸多亮点。

手术时间从三小时缩短至半小时;治病成本从10万元降至2万元;在县城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准……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带来看得见的好处。

AI+机器人的研发成果常有,但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并不常见。在北京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长木谷,便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个通过AI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做骨科手术的企业。

作为中国首批投入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木谷正在蓬勃成长与发展。

AI与机器人融合创新

AI和机器人成为近期最热门话题,当两种技术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走进长木谷的展厅,可以看到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A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其搭载的AIJOINT人工智能手术模拟软件成功获得中国第一张AI+骨科治疗类创新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

这款手术机器人由三台设备组合而成,三台设备分别称为数智脑、数智手、数智眼。据工作人员介绍,“数智脑”仅凭患者CT即可帮助医生在术前5至10分钟精准定制出一套三维手术方案。具体来说,由于具备超强的底层学习及数据计算处理能力,“数智脑”术前不仅可以将人工假体的型号、大小以及手术截骨位置、厚度以及假体安放的角度进行精准设计,并三维可视化呈现,让医生在术前就能模拟手术全流程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术中还可以做到精准智控及实时展现。在“数智脑”的引领下,手术机器人的其他部件也非常给力:机械臂作为“数智手”,可以模拟医生的手,辅助医生将术前定制的手术方案在术中精准实施;机器人的“数智眼”凭借亚毫米级的光学定位,能够实时追踪患者术中体位变化、术中术后每一步手术实施情况的定位追踪。

2024年12月,这款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系统(型号:ROPAplasty)、人工智能关节置换手术模拟软件(型号:AIJOINT)被纳入《北京市2024年第二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医药健康等其他领域)》。

“AI+机器人的研发成果很多,但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并不常见。长木谷便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个通过AI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做骨科手术的企业。”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历经数万次测试与打磨,汇聚了全国超百名专家的智慧与经验,通过数百万病例的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医生精准规划三维手术方案,并辅助进行手术。

已推广至全国上千家医院

长木谷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模型技术结合创造出一系列产品,面向医院骨科提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个体化手术计划、手术机器人、术后评估等全流程骨科数智化手术完整解决方案。这也破解了不少行业痛点,让专家的手术经验转化成可复制的标准操作。

张逸凌介绍,在中国大概有5亿骨科疾病患者,但骨科执业医生却只有1.5万人,由于关节置换属于四级器官移植手术,难度大,传统治疗方式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对主刀医生能力要求高,但培养一个成熟优秀医生的周期为15到20年。

现在只需半年到一年时间,医生便可熟练掌握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并开展关节置换类手术,有效改善了中国骨科疾病患者与骨科医师供需不平衡的现状。

“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控制精度突破亚毫米级别,它的应用可以将手术时间从三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大大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张逸凌表示,手术机器人除了能提高手术精准度和速度,还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从以前的5到7天,缩短至手术当天患者即可下地,甚至第二天就可出院。

随着骨科医疗器械加入国家集中采购目录,患者治病成本也大大降低。“长木谷的机器人技术也进入北京市医保,以前做一个髋关节置换手术大概需要10万元,现在降至两三万元。”张逸凌透露,目前公司已成功将骨科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技术推广至中国上千家医院,每年助力数十万患者重塑健康,服务范围覆盖大型三甲医院及众多基层医疗机构。

此外,由于骨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骨关节疾病的筛查并非体检中心的常规体检项目,因病情极具隐匿性也常被患者忽视。为此,长木谷还将骨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体检行业,目前已在154家体检机构中落地,每年能对国内将近100万人进行筛查,可以让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治疗机会窗口”前移。

受益于北京优质营商环境

长木谷的创新之举填补了行业空白,在此之前并没有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骨科体检及机器人的先例。该企业是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它的脱颖而出并迅速成长与北京的营商环境息息相关。

“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北京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坚定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相关领导都会自己到企业调研,实地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情况,了解企业的困难,听取企业的建议,帮助企业发展,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这些都是对民企很好的支持。”张逸凌举例称,2024年4月,北京出台《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32条措施中有六七条都是针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之类的创新医疗器械的支持。

张逸凌表示,长木谷发展至今,离不开北京营商环境带来的支持,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创新奖励,以及人才与技术资源等。从产品研发、审批拿证到临床试验、落地应用,公司获得相关部门的很多支持和经费补贴;在北京能招到很多很好的工程师,包括医疗器械、高端医疗装备的人才资源;北京有很好的医疗资源,与他们进行深度合作是长木谷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北京的医疗资源帮助企业的成果更快转化。初创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初创企业基本都是和小医院合作。但我们与中国最顶级的医院都有合作。”

北京在政策、资源和服务上的持续优化,都说明对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长木谷所在的亦庄机器人产业园,提供了高端化、智能化、市场化的综合发展空间,满足了其研发、生产、展示、培训等多元需求。上下游的产业也逐渐在此聚集,这让长木谷产品的运输、沟通、研发、生产的成本都降低了。

张逸凌说,未来,长木谷将继续致力于研发成本更低、覆盖范围更广、功能更强大的骨科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基层单位和患者受益。

·对话·

不去发展这个行业 落后一定会挨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融入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正成为中国发展洪流中新的中流砥柱。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基础的民营企业,也在年轻一代的努力奋进中散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创新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1987年出生的张逸凌便是其中的代表。

北青报:为什么会选择创新医疗器械行业进行创业?

张逸凌:我有骨科的学术背景,做过骨科医生。研究生阶段就做手术机器人类型的研发,但没把它做成产品,后来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读博士阶段,看到美国公司已经把这种机器人做成产品了,虽然当时还很粗糙,却是全世界第一款骨科手术机器人,那时候我发觉如果我们不去发展这个行业的话,落后一定会挨打。

科技成果不能只放在书架上,更要把它放在货架上。从2015年开始,我就有了创业的想法。想将实验室好的技术变成一个实际可行的产品,造福更多的人。给每一位患者提供精准的、定制化的治疗方案,真正做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手术。

后来我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时,被称为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的雷鸣找到我,希望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和临床相结合。另一位创始人是清华大学的博士刘星宇,一直在研究导航机器人领域,包括AI医学图像影像的处理。我们三个人的专业互补,一拍即合。

2018年读完博士后就回国创业,当时拿到了第一笔融资,目前已得到七轮的融资,这在整个行业里面属于融资规模最大的一个企业。

北青报:公司的团队构成是什么样的?在行业处于什么位置?

张逸凌:我们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创业团队。公司核心创研团队来自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年龄基本是90后甚至95后。我作为80后,在公司算是比较老的了。

在北京我们享受到了很好的人才资源,创新力很强,目前公司已拥有30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等科技成果,凭借医工结合的顶尖技术壁垒屡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雏鹰人才企业、中关村金种子企业、中关村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杭州有六小龙,我们北京也有六小龙,像我们和大模型公司智谱华章就是北京的企业,最近无论是DeepSeek还是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企业,都做出了很多成绩,但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并不多。长木谷是目前整个行业里面唯一的,通过AI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做骨科手术的企业。

北青报:公司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张逸凌:2025年是公司成立的第七个年头,也是我们商业化的元年。前面六年都是在研发、报注册证,拿上市的许可,拿准入的许可,该拿的证现在都拿到了。

其实我们的产品不仅在中国用,还可以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创新,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今年开始拿到了海外注册证,所以也是走出去的元年。在这方面,北京市贸促会、中国贸促会、商务部、北京市商务局都给予了很多支持,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海外市场信息以及金融、法律、财会等服务,搭建好民营企业高质量“出海”专业平台。让我们更多的产品走出,成为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随着我们产品数据量的不断扩大,手术量的不断扩大,覆盖的医院不断扩大,在搭载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一领域我们能实现跟欧美竞争的换道超车。

北青报:在人工智能时代,青年创业如何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创新力?

张逸凌:创业可以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成立一个公司,那就得看好发展方向,是不是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市场,很强的需求应用,有没有一个很好的团队。现在自主创业的难度和挑战可能越来越大了。如果有新一轮的技术从实验室里面出来,能否踩住下一个技术风口很重要。

第二种创业就是加入创业公司或新兴的行业,在很早的时间加入创业公司,跟创业公司一起成长一起发展,这也属于创业的一种形式。

两种都属于创业,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成功和成长,创业很苦,虽然当年我在实验室当一个教授也不错,但是对我而言创业还是很有成就感,有使命感,有获得感的,感觉自己做了些事情,能够对别人有帮助,是件挺幸福的事,这也是我们内生的动力。

·记者手记·

去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问题 是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民营经济的优势正在科技创新中展现出来。长木谷的成长历程彰显了民营企业的活力,以及北京营商环境的优势和吸引力,更是青年有为的最好诠释。

长木谷一层大厅里众多的专利和荣誉证书成为企业成长的见证。张逸凌出国留学前在北京做过骨科医生,对骨科手术和骨科行业的痛点有着切身体会,他认为,中国骨科行业太需要一次技术革命了。赴美攻读完博士和博士后,他带着自己的梦想与技术回国创业,充分发挥自身医工结合的优势,打通科技创新到实际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张逸凌坚信,做本土创新有很多优势,国内虽然起步晚,但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并不大。本土化创新是立足中国国情,能更好地去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问题。

不过,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不仅需要“从0到1”的科研努力,更需要将政、产、学、研等要素集聚在一起、形成闭环,才能真正实现突破性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协同配合。

现在,北京正日益成为全球科研能力最强的城市。据《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报告显示,北京位居全球主要城市科研能力排行榜首位,这也是北京自2017年以来连续8年排名全球第一位。

今天的北京正在加速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这座极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人才集聚、配套完善、鼓励创新、融资迅速、服务高效、产业丰富,连续8年实施1500余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滋养着众多企业从破土而出到拔节生长。平均不到5分钟就诞生一家科技企业,北京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达337家,密度已超越美国硅谷。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北京营造的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也不断激发青年人才的创造力和活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全球生产力格局。历史的交汇点上,中国青年正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奋进。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