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今日新闻

解码淋巴瘤:从病因到预防,专家带你全面守护血液健康

时间:2025-09-15 10:59 来源:互联网
字号:

淋巴瘤作为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淋巴瘤已位居恶性肿瘤发病顺位的前十,发病率高达约6.68/10万,并正以每年3%~5%比例持续增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为提高公众对淋巴瘤的认知,助力血液健康管理,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周帆,将通过在线科普宣教,从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预后评估以及预防措施等多个维度,系统讲解淋巴瘤相关基础知识,为大家带来一场实用、权威的健康科普。

【科普讲堂】:淋巴瘤的致病因素有哪些?——规避高风险因素协同作用

淋巴瘤病因,当下尚未全然明晰。临床研究表明,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免疫异常: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肿瘤重要的防线,一旦免疫功能受损或出现紊乱时,机体难以有效清除异常细胞,易引发淋巴瘤。那些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淋巴瘤发病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感染:淋巴瘤的发生与部分病毒和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最典型EB病毒(EBV)的感染,它与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亚型的淋巴瘤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除与胃癌相关外,还可能导致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

环境与生活习惯:长期暴露在化学物质(苯、甲醛、农药等)放射性物质的环境中,或是长期存在吸烟、酗酒、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均会增加淋巴瘤的发病风险。

遗传:淋巴瘤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家族中若有淋巴瘤患者,亲属患淋巴瘤的概率会比普通人群略升高,但不一定会患病,仅可说明遗传因素在淋巴瘤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科普讲堂】:淋巴瘤发病有哪些典型症状?——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千万别忽视

早期淋巴瘤症状常不典型,容易和感冒、淋巴结炎等常见病症相混淆,导致诊断延误。了解淋巴瘤的典型症状,有助于及早发现异常并就医: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瘤最常见的首发的症状,常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可推动,一般无明显疼痛。部分病变的淋巴结会逐渐增大,甚至融合成块。

全身症状:病情进展中,患者可能出现“B症状”,即发热(体温超过38.5℃,且无明显感染诱因)、盗汗(夜间睡眠时大量出汗,浸湿衣物)、体重减轻(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同时还可能伴乏力、食欲减退、皮肤瘙痒等症状。

器官受累:淋巴瘤可以侵犯全身多个器官:胃肠道侵犯时,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肠梗阻等;骨髓侵犯时,可能会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纵隔侵犯时,可能会压迫气管、食管,引起咳嗽、胸闷、吞咽困难等。

【科普讲堂】:如何准确诊断淋巴瘤?——这些检查必不可少

淋巴瘤的诊断明确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检查患者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观察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等,并触诊患者肝脾是否肿大,初步判断病情。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常用于淋巴瘤的初步筛查和随访。

CT/MRI 检查:能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全身淋巴结及器官受累情况,明确病变范围,为分期提供重要依据。

PET-CT 检查:通过检测淋巴结组织代谢活性,可精准判断病变的恶性程度及全身脏器情况,对淋巴瘤的诊断、分期、治疗效果评估及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等指标检测,可反映患者的全身状况,辅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病理检查:这是淋巴瘤确诊的关键检查。医生会通过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淋巴结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肿瘤的亚型、分化程度等,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于某些特殊部位的病变,必要时还要进行骨髓穿刺、脑脊液检验或内镜下活检。

【科普讲堂】:淋巴瘤如何治疗?——个体化方案提升治愈率

淋巴瘤的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理亚型、分期、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常见的治疗方法如下:

化疗:淋巴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控制疾病进展。不同亚型的淋巴瘤选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常选择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霍奇金淋巴瘤常用ABVD方案(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

靶向治疗:针对淋巴瘤细胞特有的靶点进行治疗,具有特异性强、副作用较小的优点。除了上述利妥昔单抗,还有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等靶向药物,可治疗套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特定的淋巴瘤亚型。

免疫治疗:一种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淋巴瘤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淋巴瘤患者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也为霍奇金淋巴瘤等亚型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放疗:通过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控制局部病情,常用于早期淋巴瘤患者或局部病变的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或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治疗选择,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科普讲堂】:淋巴瘤的预后如何?——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淋巴瘤的预后与病理亚型、分期、治疗效果等因素相关,早期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治愈率较高:

不同亚型预后差异: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较好,早期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80%-90%;部分惰性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进展缓慢,可长期带瘤生存,但难以根治;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如伯基特淋巴瘤)若不及时治疗,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分期对预后的影响:早期(Ⅰ、Ⅱ期)淋巴瘤患者预后明显好于晚期(Ⅲ、Ⅳ期)患者。

规范治疗的重要性:规范、足量、足疗程治疗的患者,其预后优于治疗不规律或中断治疗的患者。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勿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监测:淋巴瘤缓解后仍存在复发的风险,定期随访至关重要,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便医生及早发现复发迹象,采取干预措施。【科普讲堂】:如何预防淋巴瘤?——从生活细节入手

淋巴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无法绝对预防,但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规避危险因素,可降低其发病风险: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合理饮食,营养均衡,避免节食或暴饮暴食。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及时接种疫苗,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规范治疗。

规避有害物质:减少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如装修选择环保材料,避免长期接触甲醛、苯等有害气体;从事化工、放射等特殊行业,需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使用含“偶氮染料”的染发剂。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肿瘤发病风险,应戒烟,避免过量饮酒。

定期体检:定期健康体检,有淋巴瘤家族史、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接触危险因素的人群更需重视,加强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专家档案】:

【周帆】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硕士,农工党员,静安区政协委员,德国海德堡大学骨髓瘤2014年高级研修班结业,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上海市血液重点专科负责人、上海市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血液病专委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血液女医师协会常务委员、长三角区县血液联盟理事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分会血液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分会血液专委会长三角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委员。2011和2017年两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首届上海市区域名医、上海市2021年度静安工匠、第二届静安区领军人才、202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4年上海好医生提名奖。

承担科研项目21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6项,获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 27篇,主编专著1部。

【医疗特长】:擅长淋巴瘤(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骨髓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淋巴瘤、骨髓瘤的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专家门诊,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