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今日新闻

我科学家揭示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病理机制

时间:2025-07-01 09:38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

6月2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姚永刚、张登峰带领团队,解析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脉络丛在发病早期的细胞和分子病理变化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有望推动该疾病的早期干预策略研发。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神经退行性疾病》上。

作为脑脊液的分泌组织脉络丛分泌的脑脊液包裹着整个神经系统,不仅发挥机械缓冲与支持作用,还参与神经系统的功能调控以及代谢废物清除过程。

近年来,多项研究报道显示,脉络丛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构建了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脉络丛单细胞转录图谱。基于转录组分析、原位验证和体外靶点干预实验,团队全面地阐释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病理早期的脉络丛的细胞和分子病理变化特征。

研究发现,脉络丛由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周细胞等细胞组成,其中上皮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四分之三。原位和体外实验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早期的小鼠脉络丛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提示其屏障功能受损。

研究还发现,脉络丛中包含多种髓系和淋巴系免疫细胞亚群,且部分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亚群同时表达增殖信号,表明脉络丛具有“淋巴结样”免疫细胞原位增殖的特性。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早期的小鼠脉络丛上皮细胞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表达下调,导致免疫细胞通讯紊乱,引起巨噬细胞激活。

此外,此项研究发现脉络丛的基因表达谱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为后续基于阿尔茨海默病性别差异的病理机制研究和疾病干预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