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迷茫的你进来看看吧

时间:2016-03-14 14:43 来源:中国网
字号:

一、看世界,用你喜欢的样子

心灵鸡汤第一文《渔夫与富翁》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到海滨度假的富翁看到晒太阳的渔夫,苦心灼灼地要教会渔夫投资和理财的方法,然后过上舒适有度的生活,然而渔夫却告诉富翁,你所经过奋斗的人生最后的结局不过和我一样——在海边晒太阳。

这篇文章最早是被作为“心灵鸡汤”解读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渔夫的身份隐喻着普罗大众,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一辈子拘泥于狭小的视野,目光短促,了此一生。作为鸡汤解读的此文,极大的在瞬间安慰了屌丝的心,静美如夏花,平凡即永恒。然而终究是经不起推敲。

于是在不久之后,对这篇文章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心灵鸡血”出现了,大概意思是富翁兢兢业业、斗志昂扬、满血复活,这样的人生才称之为励志标杆可称道的人生,渔夫一辈子庸碌无为的平静时光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并不睿智可人的我,也曾被两种思潮挟裹,一忽儿清凉一忽儿狂热的。但是现在,无论是“鸡汤”的解读还是“鸡血”的解读,我都不甚满意。鸡汤固然玩弄逻辑巧言令色回避事实恬不知耻,而鸡血的解读又对吗?将富翁的生活方式奉为唯一的圭臬,大有不吃苦不能得道升天的样子,这样又好吗?实话说,我总觉得那些引用第二种解读方式的人,在文章中总有一种恨意,大致的感觉就是,我在这世界如此辛苦奋斗才得到我想要的,或者正在得到我想要的东西的路上,无论是财富生活还是人生格局都必须极度投入和有为才行,这是唯一的路途,你们别以为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快来吧,像我一样,一起走进这生鲜活辣奋斗的世界吧。

——我不喜欢这强权的唯一的拼搏的奋斗的世界观,虽然它的确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但是,总有例外,比如说——梭罗,比如说——依山而居的年轻人。梭罗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来到瓦尔登湖,专注于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孤身一人,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多。期间他自食其力,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后成书《瓦尔登湖》。而今日的中国,另有一个依山而居的年轻人,美院毕业之后,来到终南山,数千元租的一处院落,看山看水数星星。微信圈里有他拍的图片,花鸟鱼虫,无不清新自然有真意。而他说,比起他的专业——画风景,他更喜欢坐在院落一杯清茶一条黄狗,悠然看风景。

这世界总是有意外,而选择意外来自于你深邃的力量。你即可以像富翁一样的搏击人生,也可以选择像渔夫一样的生活,因为安贫乐道需要更大的定力和对生活足够欣赏的美学态度。

二、另一种控制

关于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在教育界一直被津津乐道,搞得我也曾用一杯可乐试探过我的孩子。可是到最后,我实在觉得这是个傻极的举动,原因就在于,我看到了我——作为控制者的狂妄和自大。

60年代,心理学家在幼儿园对32名3——5岁的孩子进行了棉花糖实验,孩子面前摆了一块棉花糖,他们被大人告知,可以马上吃掉这块糖,但是若等待个15分钟的话,将得到第二块。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跟踪调查表明,那些能延迟满足的孩子,在若干年之后,无论是人生事业各方面都优于常人,据说科学家得出了结论,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会格外优秀。更有心理学界人士表示,这是个被普罗大众过分解读、以讹传讹的实验。

因为孩子有大有小,3岁的孩子基本不能自控,而5岁则比较能够延迟满足了。另外平时比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不会太在乎眼前的诱惑。而平时就没有吃过棉花糖的孩子,会马上满足口舌之欲。所以这个实验在实验参与者的标准设置方面,首先就没有一个清晰的统一尺度。

另外那些在实验中能延迟满足的孩子,说不定一早就是被家长富养好了饱足棉花糖的孩子,所以他们不CARE,而正因为良好的家庭滋养,让他们今后的人生各方面际遇非凡。

这个对延迟满足实验的解读,不过是又一次把成人自以为的世界灌输到孩子心中,充分显示了成年人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即你如果老老实实,按照我期望的样子,那么就能带来奖赏,否则,就啥都没有。

而实际上,这个世界真的延迟满足就能有收获吗?眼见得那些老好人老黄牛,一辈子累死苦死,从不肯为自己鸣不平,相信有个至高无上的“大他”在俯视他怜悯他看到他的努力,终有一天会把公平赐予他,于是无穷无尽地等待,等待想象中的棉花糖,据说这种人在最近的朋友圈文章中有个新的名字——叫又笨又勤奋的人,除了自虐,更招人恨。

而实际上,选择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至少品尝了点心的甘甜,后面有什么,鬼知道呢?如果这个实验更为公平的话,应该,放一颗棉花糖在孩子们面前,然后告诉孩子,后面将发生什么是不可知的,这时候,再看孩子们的反应?或者这样,更为科学和真实,因为这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样子。

三、谁说我们不能选择过心灵的生活

在当下的中国,说到过心灵生活的人,真如同鬼,只听说过,没有见过。据说北方的土豪喜欢供养仁波切,目前北京朝阳散养着30万仁波切,他们的生活,离我们太远。另有一些朋友会跟我说到某寺某庙静坐禅修,出来之后确实大不同,我虽爱她,但是她天真的样子实在无法说服我。乃至翻遍禅修典籍,的确有人过着心灵的生活,然而他们的历史以及生活背景不能与我们一致,更无法达成心理的认同和亲和。翻遍当今的文学作品,也没有一个在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悠然过心灵生活的人物元素,或者作家的内心就极为躁动,被物质和情欲携裹,在红尘挣扎,未能有出世之心。

然而在什么年纪你就会碰到什么书吧。2015年,我购得毛姆的《刀锋》,书中的主人公拉里是一个在现代生活中,追寻内心的人。拉里所处的时代,正是一战之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人们都处于发财致富的时代浪潮里,拉里是参加过一战的飞行员,漂亮、热情、活力。复原之后,他被城市的人们以英雄的荣誉相待。然而满身可以投入到生活的富足的洪流中的拉里,却到处“晃膀子”无所事事。他的虚掷光阴让所有人不解和愤怒。

只是,在战争中目睹战友因为救自己而牺牲的拉里,内心一直有个不舍的疑问——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为此,他走上了叩问内心之路。为此,他在书籍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婚约。远遁法国,周游世界。最后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

老实说,看这本书经常看得我泪流满面。书中其他人物振振有词地生活着,与我们身边的人无穷像。比如,那个醉心于名流社交界、投机倒把,到死都因为没有收到一张名门请帖而耿耿于怀不能善终的艾略特,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则。还有那个再得体美妙不过,终日夏奈尔套装的名媛伊莎贝尔,不过是追寻着自己精致而精巧的生活,内心从无对自己对他人狂暴的热情。而这些人,却活着最是正确不过了。而我们知道,生活终究不是这个样子。

书中最为萌动人心的一段是,拉里偶遇了童年的伙伴索菲,这个女子灵魂高贵、感情真挚动人。然而在自己深爱的丈夫和孩子遭遇车祸之后,她一蹶不振,作为自我惩罚过着放荡不堪而低贱的生活,当许多许多人都嘲笑她远离她唾弃她的时候,拉里却只是深深地目不转睛的盯着她研究她,并在不久之后决定和她结婚。他愿用自己的爱去拯救这个人类的伙伴,心灵的服刑者。

拉里的生活向我真实地展现了一种在当下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追寻心灵生活并知行合一的状态。而很耐人寻味的是,这一人物原型居然来自西方。

这三篇文章,原是三个不同的角度,然而最后的结语,我却愿意把它们放在一起,或者我只是想说,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专家说什么父母说什么,跟随你的内心,过你想要的生活,你终将找到自己的答案。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admin)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