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胃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名副其实的胃癌大国,近年来,我国胃癌的发病趋势有以下特点:
1、年轻化。近5年,19岁到35岁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遗传因素外,饮食不规律、睡眠严重不足、工作压力大,都是造成年轻人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2、男性患胃癌的比率远高于女性,大约是2:1。
3、早期胃癌诊断率低。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远低于日本的70%和韩国的55%。
4、生存率低。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报告表明,我国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27.4%。而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从胃炎到胃癌的发病进程表明,胃癌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的,而是一步一步演化的。我们在癌变前,发现的任何阶段,及时加以控制干预,才能最大程度低阻断其进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几乎所有的重大疾病都是从小毛病开始一步步进展而来的,胃癌也不例外。洛阳东大胃肠医院专家提示:对于慢性胃炎一定要引起重视。
胃炎不控制 当心变成胃癌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或轻或重的胃部疾病,在胃镜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
如果胃镜检查报告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病理示轻度慢性炎症,患者又无明显不适,但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仍需根除治疗;而其他患者无需特殊治疗,但仍需注意胃部保养,以防病情加重。
如果胃镜检查报告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病理示轻度慢性炎症,但患者有明显上腹不适者,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按功能性消化不良处理。
胃镜检查虽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但活检病理示中、重度慢性炎症者则需要适当治疗。
只要治疗得当、注意饮食调节,胃炎是可以控制的。
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走上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到胃癌的不可逆之路。
给胃炎及时踩刹车有效阻断胃癌的发生
1. 胃镜应该年年做
早期胃癌大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反酸、嗳气、恶心、食欲减退、黑便等症。这些症状间断存在,时轻时重,没有特异性,类同于胃炎或胃溃疡,易被患者勿视。胃癌如果不通过胃镜检查,难以早期发现,唯一办法是实行胃镜筛查。
日本和韩国也是胃癌高发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和韩国开展了全国性的以胃镜为基础的“强制性”筛查,即国家规定40岁以上人群每年必须做胃镜筛查,否则患上胃癌国家不予报销,保险公司相应降低报销费率。
当前日本和韩国的早期胃癌占全部胃癌的比例达70%和55%,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62.1%和65.3%。因此,不管你是身体健康还是已经有胃部不适,40以上的人群,胃镜检查应年年做。
国内最新发布的《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指出,35岁以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就应做胃镜检查,以明确胃病情况。一旦发现胃粘膜异型增生,就可以及时行胃镜下胃粘膜剥离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加重而发展成胃癌。
2. 根除幽门螺杆菌
国际卫生组织认为幽门螺杆菌是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会让胃病久治不愈,胃炎反反复复。
据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39%的胃癌发病率;而在胃粘膜萎缩发生之后再根除幽门螺杆菌,胃癌的发生率下降就不明显了。
因此,必须早期根除幽门螺杆菌,目前认为最佳根除年龄在18岁~40岁,在胃粘膜萎缩发生之前予以根除可最大获益。但即使你已经是萎缩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部分可逆转病情或可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60%左右。而且幽门螺杆菌经口传染,呈家庭聚集现象。
所以胃病总不好的人,一定要查查幽门螺杆菌,看看是否需要杀菌!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家庭人员,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查幽门螺杆菌,予以及时根除。
3. 改变饮食习惯
最容易患胃癌的饮食习惯:
高盐饮食、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和熏烤食品
吸烟、饮酒
少吃蔬菜、水果
不吃动物性食物和豆类食品、
不喝牛奶食用不新鲜食品,
久储霉变的食物
暴饮暴食,
喜欢吃太干、太硬、过烫的食物,
进食过快,三餐不定时
以上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成为胃癌发生的诱因。想要预防胃癌必须改变这些饮食习惯!平时要注意养胃,不仅胃病患者要养胃,健康人也要注意胃部保养。
要养胃说来也简单:
进食松软易消化食物,三餐规律、定时定量,吃八分饱,饮食要淡口味、少辣、低盐、低糖,进温热食物、忌烫、忌冷,忌烟忌酒忌浓茶,忌刺激性大的食物、忌过分粗糙食物,心情开朗,少压力。
4. 吃大量新鲜果蔬
通过摄食大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C,已被多个国家写入癌症预防的膳食指南中。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区的居民膳食中普遍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C能够阻断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亚硝基化合物合成,从而起到防癌作用。
5. 重视胃癌家族史
对于癌症来说,遗传因素就是众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环,这就是遗传易感性。一代、两代、三代内有无胃癌或其它恶性肿瘤患者,如有,更要早期筛查,比前代癌症患者提早10年做胃镜筛查。
2020年9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作为中国(陕西)第八批援马拉维医
垂直聚焦性健康,在STD防治、快检、IVF配套服务、HPV三级预防、HIV综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