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今日新闻

让孩子“每天锻炼两小时”,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时间:2025-01-20 13:53 来源:互联网
字号: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纲要》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纲要》明确了“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等举措,一起来了解。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有多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去年12月专门就此面向全国体育老师展开问卷调研,收集到各地5万多名老师的反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于素梅:我们统计到全国目前来讲,能够达到每天让孩子锻炼两个小时的,就综合能锻炼两个小时的,18.3%。很多孩子,尤其是中学的孩子在学习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很难落实。

据了解,在全国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时间达到1小时的基础上,此前教育部就已要求要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2024年,北京、天津、辽宁等多地开始推行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此次发布的《纲要》再次明确要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于素梅: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用体育的方式来帮助促进的话,那么首先是时间的到位,要保证两小时综合锻炼活动。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刘希娅:这就需要学校进行课程改革,需要学校将国家课程在转化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与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融合,然后建立学校的课程体系来统筹安排孩子们的在校时间和学习内容的一个融合。在我们(学校)的初中阶段,孩子们也是每天运动两小时,睡眠10小时,这样一种学习节奏,其实孩子们的成绩并没有降低。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张志勇:体育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在促进学业成绩、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健康第一当中,要把的体育课开好,让孩子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人。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安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如果这三个底线守不住,我们让孩子学习再好,考试成绩再高都没有意义。

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要全面发展。《纲要》提出,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不少地方也在积极探索。

在浙江德清,当地政府正同杭州西湖区、杭州师范大学开展合作,通过组团帮扶的形式,提升乡镇学校音乐美育教育。

浙江德清县新市镇副镇长 沈琪:我们整个组团式的帮扶项目总共涉及9个学校,包括我们的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有我们的职业高中。杭州专家老师走进音乐课堂教学一线,通过上示范课、社团指导等多种形式来提升乡村美育教育。

不同教育阶段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重要部署,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并对这一机制进行了体系性的设计。

此次《纲要》明确,从中小学、高中,到高校,贯通协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纲要》指出,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张志勇:“沃土计划”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它是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沃土的。面向高中学生,《纲要》有一个“脱颖计划”,不是说把聪明的孩子选出来提前学、提前考,然后集中起来进行“脱颖”。是在正常的教育生态里,对有创新潜质的,比如说数学学习、物理学习有天赋的孩子,给一个额外支持和教育课程的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刘希娅:让他们常态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他们的学习潜质、优势以及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得到更好的一种回应和保障。

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纲要》提出,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等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张志勇:特别强调了,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协同。人才培养上,不能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隔离开来,是想强化这样一个综合素养支撑下的人才培养。

据了解,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从“实验班”“英才班”到本硕博贯通培养;从课程改革到交叉融合培养;从基础研究到实践应用,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方案”。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