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动态

“防筛诊治康”全周期管理,筑牢慢病预防防线

时间:2025-07-02 09:3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人民网北京7月2日电 (记者孙红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居民生产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重大慢性病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例已经超过8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近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肾脏内科主任医师于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许俊堂做客人民网访谈间。专家表示,慢性病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有效控制率低、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防治慢性病,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进一步提高整体人群的防范意识,提高对预防疾病的认知水平是最重要的。

慢性病防治从点面突破向系统提升发展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我国推动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慢性病防治从点面突破向系统提升发展。

截至2023年,全国共建成485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区覆盖率已经达到17%。2023年,中国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下降至15.0%,相比2015年降幅达18.9%,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于峰表示,慢病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闭环管理,涉及到防、筛、诊、治、康,这五个环节又可以拆分成院前、院中、院后的管理,更多的防筛的阵地是在门诊、体检中心甚至在患者家庭当中。尤其是这些年对于很多疾病的认知大大提高,所以其实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能做到很好的有效的预测手段。

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7%提高到2024年的31.87%。6年时间增加近15个百分点,这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学习健康防护知识和技能密不可分。

普及健康知识,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提出,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贯穿于全生命周期,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作为北大医疗康复医院的院长,于峰深刻体会到康复管理对很多疾病是重要的一环,他在五六年前开始在自媒体运营公众号,向患者传播传达肾脏科普的知识,并提供居家诊疗建议。

“如果能够全民重视防、筛、诊、治、康这五个环节,享有对慢病管理的好体验和改善预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于峰说。

心血管疾病“早防”“早筛”是关键

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023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

作为心血管医生,许俊堂表示,肥胖和代谢问题、代谢疾病现在非常普遍,是导致人群致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他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整体预防要从娃娃抓起,从危险因素和整个生活方式着手,做好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预防。只有把这些贯彻好,才能有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降低慢性病风险,推动防治关口前移,早筛是关键。心血管病早期筛查有什么难点?

许俊堂介绍,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未来发病风险。现在国内已经建立起很好的早筛体检网络,包括社区、综合性医院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提前预防疾病的能力已经做得很好,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对于患者来说,提高对预防疾病的认知水平最重要的。

人工智能为健康服务注入新动力

如今,人工智能(AI)技术正加速落地,开始为人民健康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数字化健康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慢性病领域。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印发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了84个细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提供规范化的发展路径。

作为一名肾内科医生,于峰以我国慢性肾脏病的疾病谱演变为例,介绍了慢病管理方面的先进诊疗趋势。

他介绍,在2010年以前的住院患者当中,慢性肾脏病的首位病因是慢性肾炎。2010年以后,由于大数据的精准捕获,发现三甲医院的出院患者中,首位病因是糖尿病肾病,于是,整个诊疗重心从传统的肾炎转移到更常见、对于未来危害更严重的糖尿病肾病治疗领域,让很多患者在糖尿病的早期就能够做好防范,降低未来出现肾脏不良结局的风险。

当前,我国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开始将AI应用到医疗服务中,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医务人员的服务效率。

于峰对此感同身受。他认为,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诊疗模式将更精准、更智能,大大提高诊疗效能和准确率。

“现在很多病人根据自己的症状,用人工智能软件就可以搜索到相关建议。这对于专业医务人员同样有帮助。”许俊堂表示,大数据可以帮助年轻医生迅速成长,为未来改变慢病患者的结局作出非常大的贡献。

许俊堂特别强调,风险评估和筛查中高危人群对于优化防治策略非常重要,生物标志物如高敏肌钙蛋白、利钠肽等逐渐应用到健康管理当中,对于预测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