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超重与肥胖症不仅是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更容易诱发其他慢性疾病。通过加强科学体重管理,引导公众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进而降低肥胖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与潜在危害,成为构建健康社会的重要路径。
在2025年“世界防治肥胖日”到来之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马冠生、北大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柳鹏、康宝莱全球产品创新中心负责人方玮就养成科学减重方法、做好终身体重管理等话题展开交流。他们倡导全社会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公众体重管理意识,全面培养个人科学减重能力,及早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塑造轻盈、健康的人生。
提升体重管理意识 深化健康中国建设内涵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等一系列聚焦“减重”的具体举措,旨在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问题。
马冠生认为,作为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特别是肥胖或超重肥胖,可能导致患上各类慢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如此既增加了患病风险,还会带来经济损失”。在马冠生看来,政策层面对体重管理的重视,反映出体重是衡量个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维度之一,“随着健康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减重可以成为开展健康事业的小切口,进而促进国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体重管理年”将持续高质量开展营养和慢性病相关监测。柳鹏说:“体重管理应遵循综合治疗策略,营养、运动、药物、手术是常见的四种方法,其中前两者倾向于生活方式的培养。”“管住嘴”与“迈开腿”是体重管理的两大核心抓手,他建议在摄入充足能量、为健康体魄打好营养基础的同时,还应通过运动加快基础代谢消耗,以能量平衡实现体重管理。针对公众较为关注的膳食减重模式,柳鹏建议重点人群遵循《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等营养减重指导,“其中包括限能量膳食、高蛋白膳食、轻断食、低升糖指数膳食、地中海膳食等多种常见的减重膳食模式,大家可以在专业指导下,参考运用在体重管理上。”
“代餐属于限能量膳食的一种,近年来消费者广泛关注代餐类产品在体重管理方面的作用,这驱动着康宝莱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以科学为依托的代餐产品,并对上市后产品的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进行持续验证。”方玮介绍说,围绕不同代餐时间对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体重的影响,康宝莱联合相关医疗机构开展了近五年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个性化的营养方案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超重/肥胖人群的体重、体脂和腰围。科学有效的代餐产品与膳食干预、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组合,为减重减脂带来更多选择。”
加强认知消除误区 全面科学应对减重挑战
为更好推进减重事业开展,需要调动个体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健康的行为意识和生活方式,提高公众体重管理素养水平,广泛营造助力减重的良好氛围,以“内外兼攻”实现科学减重、塑造健康人生。
在日常饮食中,公众应如何调整膳食结构以实现科学减重?马冠生提出应限制能量摄入,并提示说:“限制能量摄入并不意味着不吃饭。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去维护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如果将限制能量单纯等同于限制饮食,必然会影响身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反而‘顾此失彼’。”同时,他还建议相关重点人群要重视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比如三餐规律进食、早餐不能不吃、保持定期运动等,这些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都有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这是应对减重的一个核心且基础的理念宗旨”。
“在营养减重门诊过程中发现,患者往往减肥减重心切,但方法不得要领,且认知存在误区。”柳鹏将常见的减重知识误区总结为四类:一是超重肥胖并不都是营养过剩所致,也有可能意味着机体缺乏能量代谢维生素、免疫维生素、膳食纤维等有助于促进代谢的微量营养素;二是体重包含脂肪、脏器、骨骼、肌肉、水分等多方面,减重的关键在于减少体重里多余的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不要只关注斤数的变化;三是高蛋白减重膳食模式需要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但要注意避免连同高胆固醇、高尿酸、高嘌呤、高盐一起摄入;四是轻断食绝不是简单的忍饥挨饿,其深层含义是“断”掉过多的精制糖、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等非健康成分,充足摄取优质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方玮赞同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可行路径,也同样指出了大家在体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难以坚持与营养健康知识欠缺是个体减重普遍存在的障碍,这意味着推动体重管理切实落地,需要广泛建立支持性的环境。从企业的角度看,康宝莱以‘产品+服务’的方式,依托‘营养俱乐部’这一全方位健康服务能量站,开展体管马拉松、团体健身等活动,通过营造具有支持性、互动性的社交环境,帮助大众积极应对减重难题。同时,康宝莱也帮助营销人员及时了解营养食品科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持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服务消费者”。
管理体重持续推进 多方协同构建减重生态
体重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的速成目标,是一场关乎生命质量、需要个体终身管理的健康“持久战”,也是一项需要社会多方紧密协作、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
“我们发现,减重难、维持体重更难。这恰恰说明,减重是需要持之以恒推进的长期事业。”马冠生认为,让减重成为具有持续性的生活习惯,需要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离不开对健康体重持有科学的认知。“一方面大家要正确认识体重和体形,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在体重和体形上的差异,体态纤细不等于体重正常,不要盲从错误的意识导向;另一方面要遵循科学的减重原则,在限制能量摄入的前提下注重平衡膳食,在减重的同时充足摄入营养,保证生理功能正常运转”。
在减重营养诊疗推进的过程中,为确保减重具有科学性、持续性,柳鹏建议患者秉持“知、信、行”的诊疗态度,即通过储备正确的知识、树立科学的观念,激发减重的主观意愿,进而去改善生活行为,形成适合自己的减重模式并坚持实践于生活中,并强调“持之以恒”是让减重见效的关键一招。“‘筛、评、诊、治、监’是医学临床减重的标准化流程,其中‘治’是核心环节,而让治疗更具成果的前提是让接受了健康教育、强化了减重意识的患者,将所知所学与诊疗方案长期贯彻执行下去。”
“体重管理是个人的健康管理行为,更是社会各界联合推进的健康事业。”在马冠生看来,“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意味着塑造健康的体重既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支持,以及医院、疾控中心、医学高校等卫生专业单位发挥职能作用,还需要交通、城市管理、社区、企业等各个相关领域将减重作为考核指标融入工作中。
在方玮眼中,助力公众减重“提速增效”,企业应积极投身其中、发挥作用:“一来在产品端,我们持续投入研发创新,生产更多优质健康食品,为大家科学减重提供更多选择;二来在行业规范层面,我们积极参与代餐领域的行业规范、团体标准的起草,致力于积极推动中国代餐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据其介绍,近年来康宝莱先后举办全球健身活动、“跑出健康·奔向爱”活动等团体运动项目,“意在通过倡导‘营养+运动’的生活理念,支持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抱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