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常常会有一些无序分裂的细胞处于失控状态,这些“不知疲惫”的细胞正是癌细胞,绝大多数时间都能被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而癌症患者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往往互相混合,且癌细胞会不断攻击人体正常组织。如何管住癌细胞,消灭它,但又不伤到正常细胞?在这条攻克癌症的道路上,科学家从未停止脚步,一直在探索。
用聪明的分子,将癌细胞准确识别出来,进而精准用药治疗,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为攻克癌症设定的目标。在谭蔚泓院士成为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后,医学科研与临床的相融合,让这位蜚声国际的中国科学家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他不遗余力奔走在推动癌症早防早治的路上,并持续用科学的力量去推动目标实现。
大咖名片:谭蔚泓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 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
肿瘤盛会为何看重科普?院士说三个误区道破缘由
“当下,居民对癌症的误区不少,以下几点我们要一说再说。第一,癌症不是传染病,你不要害怕;第二,得了癌症,你也不要害怕,癌症是一个慢性病。第三,很多癌症都是可以治愈的。”谭蔚泓连用两个“不要害怕”,以正视听,这也是中国肿瘤学大会如此看重肿瘤科普的原因所在。在日常工作中,他看到过许多谈癌色变的普通面孔,更深知癌症早防早治的重要性。
谈及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在浙江召开的意义,谭蔚泓说的三点都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首先,CCO聚集全国最强阵容的专家学者,参会人员带来了癌症领域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和基础研究成果,这将推动癌症早期诊断的各项进展;第二,大会将吸引国内一线的临床医生来参会,在头脑风暴中,医生们彼此提升临床医疗水平和精准医疗水平,让患者受益;第三,CCO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全力推动癌症防治,权威发声,让民众对癌症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作为一个效率至上的科学家,谭蔚泓在分秒必争的国际科研竞争平台上,研发了带有中国标签、独树一帜的科研成果。他首次提出了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方法,为核酸适体的生物医学应用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基础;首次制备了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为靶向药物的研发打开了新的途径。在他看来,攻克癌症等不了,慢不来,也停不下,肿瘤科普也是如此。
在今年6月18日中国肿瘤学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谭蔚泓向全国媒体介绍了中国肿瘤学科普大会的活动情况——“活动以四个‘全’为目标——全种类、全覆盖、全时段、全流程。这不是四个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层层推进,构建起多维度的肿瘤科普宣传深度和广度,让肿瘤防与治的健康干货便捷可及。”
“以往我们总是聚集在癌症应该如何诊断、治疗上面,这是病人得癌以后的诊疗措施,这些研究很重要,但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我们必须拿出更多的力量与资源,想办法让肿瘤防治关口前移,使得病人不得癌、晚得癌,或者得癌的人在早期就被诊断出来,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提高民众防癌意识。”谭蔚泓说。
肿瘤难诊难治的关键是什么?普通人抗癌防癌要抓住两个点
癌症和人类之间,一直持续着一场艰难的角逐。为何如此难?谭蔚泓解释,癌症之所难诊难治,关键在于我们对癌症的理解还没有真正全部到位。“癌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不是一种因素、两种因素所产生的,而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单纯靠一个或两个疾病标志物,没法精准将早期癌症识别出来,这是难诊的原因。”
“癌症之所以难治,这与癌细胞有关。”谭蔚泓说,“传统癌症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疗和放疗这三种,一个癌症病人让他接受相关治疗,的确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癌症进展,早期癌症甚至有较大几率得到根治。但癌症细胞也很狡猾,会乔装打扮,产生应对药物的方法,药物分子无法分清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人体还会产生耐药性。”
“另一方面,医生通过手术将肿瘤切除,但由于癌细胞很小,带有癌变的分子就更小,一旦形成肿瘤后,与肿瘤紧密相关的生长因子,早就转移到其他部位,促使这些部位产生新的肿瘤细胞,这也是癌症难治的另一个原因。”
谭蔚泓在讲解肿瘤原理的时候,很少用到专业术语,尽量用大白话讲解,力求让老百姓能听明白。
普通人如何防治?谭蔚泓说了两点:“第一是体检。体检是根据生化检测或者人体基本功能检测,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既能筛查出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能筛查出一些肿瘤,不少人的肿瘤都是从体检查出来的,所以普通人要重视体检;第二是癌症筛查,特别是某种肿瘤的高危人群,有家族遗传史、有高危因素的民众,一定积极参加癌症筛查。”
“癌症筛查主要根据不同的癌种,采用不同的专业手段,如上消化道癌的精准早筛需要通过胃镜来实现,肺癌的早筛可借助低剂量螺旋CT来实现,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则通过结肠镜来实现。”谭蔚泓以浙江省结直肠筛查为例,该项目在两年中筛查450多万人,查出结直肠癌3000多例,还有3.1万多例进展期腺瘤。
“检查关口前移,这些人都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案例,促进民众树牢预防为主观念,让防在治前、早诊早治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癌意识深入人心。”谭蔚泓说。
即便工作再忙,在同事眼中,谭蔚泓依旧热爱运动,是一个快乐的科学家。他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建议个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以预防癌症,“这也是普通人防癌的另一种手段,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心情舒畅,都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发生。比如戒烟可降低患肺癌的风险,合理饮食可减少乳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发生。在当下,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首要指标,我们都需要身体力行,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未来精准抗癌之路如何走?从识别到治疗的“精准”探索
在采访中,谭蔚泓从分子科学家角度,如此描述人体——人体由上百种元素、分子,通过各种形式排列组成了形态不同、功能不同的器官。
“现在医院还是按500年前,达•芬奇做人体解剖对人体器官的定义来划分科室,比如肾内科、胸外科、心血管科等。但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按分子层面来划分科室,比如按靶点,人们做免疫治疗时按pd-1、pd- L1、her2等靶点去挂科看病。中间会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是大家要在分子层面真正地彻底了解疾病发生的原理,找到每个疾病特有的分子标记。”对于肿瘤和分子领域的探索,谭蔚泓始终未曾停歇过思考、论证、推动的步伐。
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癌症报告,我国平均每天有超过1.11万人被诊断为新发癌症,有将近6600人因癌症死亡。建设健康中国,中国就得有自己的药,尤其是性命攸关的抗癌药。
“人体内,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混合着,传统癌症治疗方法,药物进入体内,会有杀癌一千,自伤八百的情况,的确能治好一部分癌症患者,但其他癌症患者怎么办?有没有更精准的治疗方法?”谭蔚泓决定寻找一种“聪明”分子,既能杀死癌细胞,又不误伤正常细胞。这种聪明分子就是核酸适体。
“核酸适体可在实验室进行筛选、合成、修饰。我们可以用核酸适体,更灵敏地检测血液样本里的癌细胞。” 基于此,谭蔚泓提出了系列核酸化学和生物医学应用的新原理和新方法,首次提出了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方法,而后,他将核酸适体从基础研究推向应用研究,纳米火车横空出世。
谭蔚泓这样描述这节神奇的火车——纳米火车的“火车头”由核酸适体构成,可与某种特定癌细胞的膜蛋白结合,为给药系统提供“方向”和“动力”。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的“车厢”,装载了抗癌药物分子或其他生物试剂。“纳米火车”可精准地将药物输送至癌变区域,避免对正常细胞的“误伤”,缩短病人的治疗周期,还能降低毒副作用。
谭蔚泓告诉记者,目前与核酸适体相关的三个药物已经做完了安全评价,已在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同时,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医学所和浙江省肿瘤医院无缝对接,全面融合发展,在推动肿瘤的发生、发展的机理认识、早期诊断、靶向治疗等领域,都有了实质性进展。
正如谭蔚泓所言:人类什么时候能攻克癌症?这一时间点,没人能准确回答。但当下我们的科研努力和科普努力,都是为了离攻克癌症的目标更近一点,在健康中国的伟大时代,用精准医学破译生命奥秘的密码,让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大咖辟谣
谣言1.靶向药越新,治疗效果越好。
并不是这样。靶向药之所以有一代、二代、三代推出,有两个原因。第一,有的是新一代靶向药克服了老一代药物的缺陷,患者使用效果会更好;第二,每一代靶向药有不同的靶点,也针对不同的癌症类型,有不同的成药方式。所以,很多新一代靶向药针对的亚型和前一代不同,并不是新一代药物一定比老一代药物好,这个要视情况而定,患者要听从医嘱,信任专科医生,而不要以药物新旧一概而论。
谣言2.癌细胞生长速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慢,所以年轻人癌细胞生长速度快于老年人。
目前没有更多的研究来表明,年轻人的癌细胞生长速度会快于老年人。因为癌细胞的定义很难。癌症就是细胞无序地生长,这也是癌症的基本机理,患癌年轻人的癌细胞里面,癌变基因或生长因子是不是会更多?还有待细胞生物学家进行更加深入的相关研究。
谣言3.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治疗肿瘤就要把身体里的癌细胞全部杀光。
癌症治疗并不是要杀死身体里的每一个癌细胞。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癌细胞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在肿瘤领域,我们有癌症干细胞的概念,就是这些细胞还没有成为癌症,但是有干细胞的特性,它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当一个人在肝部、肺部形成了肿瘤,那么这块区域的大部分细胞是与癌变紧密相关的,所以有癌症的疾病标志和表达。如果癌症已扩散,你想把全身每一个地方的癌细胞都杀死,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高,而且也很难实现。
谣言4.人人都有癌基因,人人都会患癌。
人人都有相关的癌症基因,但癌基因并不一定就会导致癌症,所以不要因此而恐慌。
通讯员: 马华君 方临明
9月12日,2023上海百强企业新闻发布会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会议厅召开,会议
一边看电视一边还在用手机收发信息,邮件,甚至玩游戏,你可能认为这样做很
睡眠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很多老年人都被睡眠不足的问题所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代谢器官。肝好不好,跟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肝
没药(mo yao),中药名。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的干燥树脂。没药则来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说,如果要想预防抑郁,
紫外线是一把双刃剑。对人体来说,每天在阳光下晒一晒,可以促进皮肤中的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