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评谈

夏小雨:突破康复瓶颈,脊髓电刺激让卒中后偏瘫的肢体“破茧重生”

时间:2025-04-09 16:32 来源:互联网
字号:

在日常生活里,“卒中” 一词或许略显陌生,但其广为人知的别称 --“中风”,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随着医学事业的进步,脑卒中的病死率逐渐减少,但致残率仍然给患者带来很多困扰。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约有四分之三的脑卒中幸存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在中国,存在超过750万的脑卒中幸存者,其中有约500万的幸存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卒中后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后常表现为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等。若康复不及时或不利,会发生肌肉、关节挛缩变形,甚至痉挛状态被永久地固定下来(挎篮手、划圈步)。另外卒中后部分患者会继发中枢性卒中后疼痛,这种疼痛会作用于卒中患者的不同部位,并表现为刺痛、灼热感、电击样疼痛或其他不适感觉。

中国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夏小雨主任团队,为多名脑梗塞、脑出血导致的偏瘫患者实施了脊髓电刺激手术,均取得较好效果。

来自四川的薛先生,一年半前因突发脑梗,导致右侧肢体的偏瘫和疼痛。薛先生辗转当地和北京多家医院进行相关治疗,并间断性的进行门诊康复治疗,但右侧肢体的活动能力始终未得到明显改善。2024年10月,饱受右下肢偏瘫、反复痉挛和长期疼痛困扰的薛先生,经人介绍后坐着轮椅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夏小雨主任门诊就诊。入院后经过详尽的术前检查和评估,接受了局麻下临时穿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测试与患者反复沟通确认后将电极准确植入到目标节段。次日开启电刺激,随着电流通过,患者感到自己的右下肢一下子松快了,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均较手术前有了明显提高。患者尝试下地活动,惊喜的发现行走比术前明显松快、自然了,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自行行走,而就在一天前,他还高度依赖轮椅,拄着拐杖也只能行走很小的一段。

患者章女士在13年内反复多次发生脑梗塞,曾到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和康复医院就诊治疗,仍遗留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足痉挛、疼痛等不适,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2024年10月,团队在完善评估后为患者行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术治疗,术后测试效果满意,痉挛较前好转,步态较前改善。患者术前因左脚痉挛疼痛夜间难以入睡,在术后第一天患者就迎来了久违的良好睡眠。术后4周拔除临时电极,患者未感受到症状再次恶化,至术后3个月随访时,患者仍对短时程刺激带来的改善表示满意。

患者李女士情况类似,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为突破常规康复瓶颈、获得更为持续的改善,在测试仅1周后就拔除短时程测试电极,行永久脊髓电刺激植入术。

专家建议

夏小雨主任指出,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部分患者可通过早期站立、控制能力训练、坐位平衡及躯干运动训练、负重-步态训练、手功能作业训练等康复训练方法恢复一定的肢体功能。但在上述康复疗法遇到瓶颈,无法使患者运动功能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是改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唯一选择。脊髓电刺激通过植入电极向脊髓特定节段施加电刺激,调节神经环路功能,在改善运动功能、缓解痉挛症状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其作为一种神经调控疗法,不会对患者的神经、组织或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脊髓电刺激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拓展阅读

2023年3月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报道,美国匹兹堡大学团队为两名中风后患慢性上肢肌力不足的女性的颈脊髓植入了脊髓刺激电极29天,研究表明,两名中风后慢性肌力不足患者手臂和手的运动和力量得到改善。治疗还使患者能获得精细运动技能,如开锁和操作餐具独立进食。而且SCS的功能获益在刺激停止后能够持续长达4周。

Allen等国外学者发表一篇综述文章,总结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SCS后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在纳入的14项研究中,12项研究报告了至少一项神经生理结果或行为结果的显著改善,有7项报告了受试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表明SCS可能为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提供一种新方法。

专家简介

夏小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神经外科医学部副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门诊地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门诊楼六层专家诊区九诊室

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博士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后

专业特长:昏迷(植物人)促醒全疗程的综合治疗、功能性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包括:昏迷病人神经调控促醒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的DBS手术治疗;脊髓损伤的脊髓电刺激治疗;严重疼痛的脊髓电刺激或药物泵植入治疗;难治性癫痫、脑卒中后康复的迷走神经电刺激(VNS)治疗;大小便功能障碍的骶神经电刺激治疗。

学术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智能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组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神经调控全程管理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与人机交互专家委员会委员。SCI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审稿编辑。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