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个全国爱眼日来临之际,为深入贯彻国家卫健委办公厅重要批示,开展“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为主题的全民眼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我院眼科团队立足全生命周期眼健康需求,整合临床诊疗与科普资源,开展了涵盖白内障筛查、眼底疾病早诊、屈光手术科普、干眼症防治及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全链条公益活动,以专业视角为不同年龄段群体提供精准化眼健康服务。
1、义诊惠民:科技赋能,筑牢眼健康筛查防线
6月6日上午,眼科团队在门诊大厅搭建专业筛查平台,运用免散瞳眼底照相、便携式裂隙灯,对白内障与眼底疾病开展精准筛查。活动现场,专家结合患者年龄、病史与症状,针对性进行检查:对中老年群体重点排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视网膜动脉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风险。
专家共识中指出,白内障并非仅表现为视物模糊,还可能出现单眼复视、色觉改变等症状,强调“当视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或出现眩光、对比敏感度降低时,应及时就医评估手术指征”。
白内障筛查环节中,眼科副主任医师刘涛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状体浑浊程度,评估白内障发展阶段,发现多名患者因认为白内障需成熟后再手术的错误观念延误治疗,专家现场科普了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微创优势——该术式通过2.2mm微小切口即可完成晶体置换,术后24小时即可恢复清晰视力,消除了患者的认知误区。
眼科主治医师王巍及护理团队通过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对来诊的老年人群进行细致的眼底疾病筛查和讲解。针对糖尿病患者,特别强调,“即使无明显症状,也需每3-6个月进行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非增殖期可通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控制病情,避免发展为不可逆的新生血管性出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针对活动中筛查出的糖网高危患者,眼科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安排进一步诊疗。
此外,眼科主任胡庆军还现场为青光眼、干眼症、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常见眼科疾病做了解释与科普。通过“设备筛查+专家解读”双轨模式,义诊共服务200余人次,设备检查100余人次,切实将“早筛早治”理念转化为惠民实践。
2、科普进校:科学防控,护航青少年“睛”彩未来
眼科视光团队主治医师王莹、视光师贺明慧及护理人员组团走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汇星校区),围绕青少年近视防控开展系统科普。活动以眼球发育规律为切入点,通过动画演示阐释眼轴增长与近视发展的关系:正常儿童在6岁时眼轴约22mm,若过早出现“近视化”,眼轴过度增长将导致高度近视,进而可能出现视网膜变薄,增加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风险。
专家共识“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出:自然光照射可促进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延缓眼轴增长;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即使阴天),近视发生率可降低40%。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读写姿势,科普团队现场演示“一拳一尺一寸”标准姿势,并通过生物力学模型解释驼背、歪头书写如何导致双眼调节失衡,加速近视进展。
在近视干预技术科普环节,科普团队详细介绍了功能性镜片的“周边离焦控制”原理——通过镜片的离焦曲线设计,在矫正视力的同时,使视网膜周边成像由“后离焦”转为“前离焦”,延缓眼轴增长效果。同时,提醒家长警惕“网红护眼仪”“针灸按摩治愈近视”等宣传,强调“近视不可治愈,科学防控重在延缓进展”。
依据《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建立三级预警档案:对眼轴增长过快的“高危群体”,建议每3个月复查;对已近视学生提供框架眼镜足矫、功能镜片选择等个性化方案,将近视防控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干预”。
3、企业宣教:精准施策,破解职场视疲劳“隐形危机”
眼科屈光团队主治医师张明悦、综合病区副护士长穆娟“夏日光明行团队”走进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对其信息管理部门40余人开展了干眼症与屈光手术专题科普。
活动现场,张明悦针对“干眼症”和“屈光手术如何抉择”两个话题开展科普讲座,结合泪膜稳态理论指出,长时间注视屏幕会导致瞬目频率从15-20次/分钟降至5-6次,引发泪膜脂质层分布异常,进而导致水分蒸发过快。现场通过动画演示,直观展示了干眼泪膜稳定性下降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针对干眼症防治,光明行团队提出“环境-行为-治疗”三位一体方案,建议通过加湿器调节环境湿度至40%-60%,使用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眺望20英尺外物体20秒)缓解视疲劳;推荐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替代治疗,并对中重度患者科普环孢素滴眼液抗炎、泪小点栓塞术延长泪液留存时间、睑板腺强脉冲光治疗中重度睑板腺功能障碍及睑缘炎等最新治疗手段。
在屈光手术科普环节,光明行团队一次对比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半飞秒激光手术(FS-LASIK)、全激光表层切削术(Smart)、眼内屈光晶体植入术(ICL)的技术原理与适应症:SMILE手术通过微小切口取出角膜基质透镜,因切口小、角膜神经损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快等特点,适合公务员、军警校招生择业需要快速恢复视力者、眼干涩症状者、远动员等;FS-LASIK手术可个性化矫正散光、切削精度达0.1μm,适合度数偏高、角膜偏薄者,其最高可矫正屈光度为1200度;Smart手术直接通过准分子激光对角膜上皮和基质层进行切削,一步完成手术,没有切口,避免了角膜瓣制作,对于从事对抗性较强职业,如军人、警察、飞行员等人群是理想选择;ICL则通过植入人工晶体矫正超高度近视,保留了角膜的完整性。
活动现场,光明行团队使用全自动双目电脑验光仪、免散瞳眼底照相机等设备,对每位职员进行了屈光和眼底筛查,使用便携式裂隙灯对干眼量表等分超过13分的干眼患者查看睑板腺情况。同时,讲解并演示了家庭版睑板腺按摩、热敷等居家护理方法;针对屈光手术疑虑,医生一对一解答“术后干眼是否可逆”“夜间眩光如何缓解”等问题,有效消除决策顾虑。
此次“爱眼日”系列活动,眼科团队累计服务群众超500人次,发放科普手册800份,通过“筛查-科普-干预”一体化模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健康方案。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校企、院企合作,开展常态化眼健康公益项目,为全民眼健康事业贡献专业力量,助力更多人拥抱清晰视界。
当生物医疗拥抱数字科技,将创造无数的生命奇迹。最近,埃
8月26日,素有“中国医药界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在
11月4日,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