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临,雪糕、冷饮、烧烤、火锅备受追捧,嘴瘾过足了,你的肠道还好吗?
当拉稀、腹痛这些“信号灯”亮起,可能意味着致命威胁——肠癌,在慢慢靠近。
27岁的上班族小佘(化名)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被诊断为肠癌,系列治疗后病情稳定。但临床上,像她这样的年轻肠癌患者却不在少数。
据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李雪研究员、浙大二院副院长丁克峰教授团队在BMJ Oncology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显示,近30年来全球50岁以下的癌症新发病例增加79%,其中早发性肠癌增长趋势明显,新发病例数排名第三,死亡病例数排名第二,引发国际广泛关注。
今天是世界肠道健康日,我们一起来关注身体里这个“全年无休的劳模”——肠道,如何保护它,让它少受伤。
管住嘴、迈开腿
这个原则不过时
肠癌被称为“吃出来的癌症”,此言不虚。
“遗传因素可能有一定影响,但将罹患癌症归咎于此,并不理性。我们的研究认为,50岁以下人群常见患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红肉、高盐、少水果、少牛奶)、饮酒和吸烟。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缺乏运动、超重和高血糖。对肠癌来说,亦是如此。”潮新闻·钱江晚报共潮抗癌科普智库专家丁克峰教授指出,不良生活现象在年轻人中更为常见,其导致的人体细胞代谢异常是加剧肠癌发病年轻化的“元凶”。
近期,大肠外科王达副主任医师接诊了一位烧烤爱好者小慧(化名),肚子隐隐作痛、大便变细由来已久,经过详细筛查后被诊断为肠癌。“临床观察到,确诊肠癌的患者中,大部分都有不良饮食或生活习惯的共同特点。”王达做了个生动的比喻:肠道好比人体的“排污工厂”,暴饮暴食下,肠道蠕动的频率和负担会增加。同时,长期代谢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会使得肠道黏膜恶变,进而发展为癌症。
可见,若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我们的身体终将被这些放纵的行为反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是预防疾病的基础。
高危人群提前早筛
年轻人也勿掉以轻心
与许多恶性肿瘤类似,肠癌会潜伏(癌前病变期)5~10年,这期间患者往往不痛不痒,没有特别感受。等到便血、大便变细等症状出现,或许为时已晚。
据悉,85%大肠癌患者被诊断时已到中晚期。早发现,成为肠癌治疗的关键词。
那么,何时为早?2020年,丁克峰教授团队牵头制定《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3年中华医学杂志再版),提出普通人群肠癌筛查年龄可提早到40岁,建议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炎病史、肠息肉随访者、三高及缺乏运动等高危人群,筛查年龄还应该进一步提前,例如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丁克峰教授提醒,肠镜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大家都应当重视癌前病变的处理。
丁克峰教授(左一)手术中,医院供图
好在肠癌是个可防可治的疾病。即使恶性程度高的肠癌,治愈也已是大概率事件。注重功能保护(如保肛)、在治愈基础上强调微创、注重术后的外科康复和功能康复,一直是浙大二院大肠外科团队的治疗理念和努力方向。
丁克峰教授介绍,科室诊疗覆盖肠癌全周期,已形成精准化、全程化的闭环管理:早中期肠癌患者可通过3D腹腔镜或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技术实现肿瘤根治,长期生存率达到95%以上;进展期患者则可通过化疗、免疫治疗、放疗等综合方案来降期缩瘤,大幅提升根治性手术的比率;此外,MDT多学科诊疗在晚期转移性肠癌,特别是肝脏转移、腹膜转移等疑难复杂病例方面发挥卓越优势,达到转化手术根治或延长生存的目标。多管齐下,经团队治疗的肠癌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提升至75%以上,已远超欧美平均水平。
丁克峰教授牵头的诸多临床新药物、新技术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中,为患者找到了控制肠癌的新办法、新手段,让他们及早回归正常生活。
当生物医疗拥抱数字科技,将创造无数的生命奇迹。最近,埃
8月26日,素有“中国医药界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在
11月4日,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