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0万,这是我国残疾人的大概数量。如果再加上约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就有超亿人存在生活自理困难,占比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
以轮椅、助听器、假肢等为代表的辅助器具(以下简称“辅具”)是照亮广大残疾人和老年人群体的一道光。它能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进行辅助性治疗以及预防残疾,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
“国内辅具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仍以加工中低端产品为主。”2019年,面对我国辅具产业发展不充分、进口辅具产品垄断市场的现状,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主席张海迪呼吁,支持我国辅具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辅具产业悄然发生改变。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前夕,在北京举办的2024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以下简称“福祉展”)上,国产辅具产品成为了展会的焦点:质量媲美进口假肢的国产假肢,价格不到进口的三分之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助盲、助听、康复等领域;海外买家登记数量创历届之最……
如何找到发力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国产辅具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答题。
破局,从自主创新开始
助听器,是帮助听障人群补偿听力损失的辅具,在我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听障人士达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3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问题。
五大进口助听器品牌占据了我国约90%的市场份额。“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之一在于,国内厂家生产的大部分是中低端助听器,高端助听器基本依赖国外品牌。”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副主任史志强指出问题所在。
一个完整的助听器包括芯片、麦克风、受话器等核心零部件。其中,芯片及其搭载的算法是助听器的“心脏”,决定了助听器的性能。
“如果没有合适的芯片和算法,助听器就相当于简单的声音放大器,无法实现降噪、个性化听力补偿、控制收音方向等功能,使用者能听到但听不清。”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科研开发处负责人刘志红说。
相较于国产助听器,五大进口助听器品牌起步早、积累厚、布局广。国产助听器想要突围,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近年来,国内辅具企业愈发重视提升自身研发实力,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并跑,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成功领跑。”史志强说。
在今年福祉展现场,记者看到了一款仅有指甲盖大小的碳纤维外壳助听器,它来自2019年创办的国产助听器品牌——博音听力。
“在三大核心零部件方面,我们全部拥有了自主研发能力。”博音听力旗下听力地球公司总经理刘欢向记者介绍,在技术、市场、政策等利好条件下,国产高端助听器正依靠价格、品质、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拓展市场。
从技术上看,国产助听器不仅突破了芯片和算法的技术壁垒,还针对汉语发音特点进行了专门研发,让识别效果更加清晰;从材质上看,国产助听器率先使用碳纤维等新材料提升佩戴舒适度以及坚韧和耐腐性;从价格上看,在性能相同的条件下,国产助听器价格仅为进口的一半左右。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超300家门店,产品遍布100多个城市。”刘欢说。
不仅是国产助听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辅具正依靠科技创新寻求发展先机。
在假肢领域,强脑科技研制的智能仿生手应用脑机接口技术,通过采集手臂上微弱的神经电信号,能精确、快速、自如地控制每根手指的运动,其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七分之一;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领域,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使用者可依据自身情况调整科学步态进行训练……
创新为企业带来底气。
史志强兴奋地和记者分享了他的发现:9月份,在德国举办的一场全球最大的康复及护理贸易展览会上,800多家参展企业中,有174家中国企业。“这说明我们的企业越来越有自信,否则不敢走出去。”他说。
研发,从供需对接切入
在福祉展上,一位从河北赶来的观众在展台前急切地寻找一款电动轮椅。
记者了解到,这位何阿姨今年60多岁,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十多年前,一场车祸彻底夺走了她的行走能力,从此只能依靠轮椅出行。
“我想找一款不需要别人帮忙,就能自行解决大小便、出行的电动轮椅,便袋能从座椅上方取出,坐宽最好富裕一些……”何阿姨向记者详细描述了她的需求。
在很多人看来,何阿姨的需求应是比较基础的技术就能实现,为什么她要来到福祉展寻找产品?
在跟随何阿姨看展的过程中,记者找到了答案。在大部分商家眼里,残疾人默认有人照护、不出远门,因此市面上少有精准匹配何阿姨需求的产品。
“人们都觉得残疾人不应该出门,但我真是按捺不住。”何阿姨有些哽咽:“我天天盼着能出门转转。”
何阿姨的情况并非个例。长期以来,辅具研发生产和消费者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消费者经常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的产品又卖不出去。”史志强表示。
“我国辅具企业没有在需求调研上‘扎进去’,往往‘想当然’地去解决问题。”刘志红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助盲产品用震动或声音的方式提示路障的距离,但无法给出障碍的具体方位与类别,加之提示的延迟问题,反而给盲人带来困扰。“这样的产品很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很多企业慢慢就做不下去了。”她说。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一线调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反馈。
福祉展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六足导盲机器人团队成员拉住了好几位盲人“体验官”。
“您坐地铁的时候有工作人员陪同吗?是坐直梯还是扶梯?路线通常怎么选择……”从出行方式到出行难题,团队成员详细地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
“盲人朋友的反馈在盲杖设计、语音交互体验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完善产品。”团队成员说。
提质,从标准化上发力
产品质量是评判辅具产品好坏的重要指标。国家康复器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任闫媚认为:“国产辅具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推进标准化工作是关键。”
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一把尺子,很多人认为高标准等于好标准,实则不然。闫媚认为,一把好尺子既要适合测量对象,也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标准化工作是为了规范、推动行业的发展,设定高标准“卡死”企业并非制定标准的初衷。
以四脚手杖为例,在国外,通常是病人在医院、机构康复训练时使用这一辅具,底爪的尺寸会比较大;而在我国,其使用场景则更为家庭化、日常化,一些偏瘫的老人在日常行走中用它来助行。因此,如果用国外的标准来评判国产四脚手杖,大部分产品都难以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