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动态

让科学营养融入全民生活,如新“智领营养 赋新健康”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时间:2025-11-20 14:31 来源:互联网
字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国民营养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大众营养意识普遍觉醒,整体健康水平迈上了新台阶。然而,与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依然突出。健康知识碎片化、行为转化路径不清晰,仍是制约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

11月15日,由如新中国主办、澎湃新闻提供媒体支持的“智领营养 赋新健康”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研讨会旨在汇聚多方智慧,探讨如何让科学营养真正融入全民生活,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澎湃新闻副总裁黄武峰为研讨会致开幕辞。他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各级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的传播力度,规范健康栏目建设,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作为本次活动的媒体支持方,澎湃新闻将依托自身的创作力与影响力,进一步推动科学、实用的健康理念广泛传播,并期待与专家、企业和合作伙伴携手,加强沟通、深化合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今年,澎湃美数课和如新集团合作、联合发起的中国营养素的健康认知与行为调查作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成果之一,由澎湃美数课与如新中国联合发起的《营养托底健康,素养赋能行动》调研报告在会上正式发布。调研样本涵盖不同年龄、教育水平与身体状况的人群。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主任委员马冠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学教授、上海营养学会副理事长蔡美琴,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阮光锋,如新全球产品研究与开发总监、中国保健协会行业营养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一萍等多位专家出席当天研讨会并作主题演讲。

在当天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学界、产业界和传媒界的代表一道,共同探索科学营养的实践路径,旨在推动国民饮食从“量的满足”走向“质的升级”,为构建科学膳食新风尚提供可行方案。

将“智领营养”的理念付诸实践,如新Prysm iO超光谱智能扫描仪的上市点亮仪式也于研讨会同期举行。据悉,Prysm iO可帮助用户了解自身抗氧化水平,从而更科学地进行健康量化管理。

如新亚洲区域总裁姜惠琳表示,Prysm iO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套融合健康数据、专业服务与产品方案的智慧健康管理体系。其发布标志着如新正式构建起“产品-科技-服务”一体化的智慧健康生态,“作为健康产业的坚定参与者,如新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致力于将前沿科技转化为普惠每个家庭的健康解决方案。”

马冠生:着力提升国民营养素养

马冠生以《国民健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目前,中国各年龄段人群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这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密切相关--动物性食物摄入偏高,植物性食物相对不足;居民每日食盐、食用油摄入量普遍超标;外出就餐比例上升、添加糖摄入增加,同时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不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马冠生强调,在开展营养干预的同时,更要着力提升国民的营养素养。“食育”,即饮食与食物教育,是建设健康中国、改善营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应推动可持续食物系统建设,倡导合理消费,关注食物全链条,实现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他表示,理解国家方针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主动学习营养知识、改变生活行为,“只有主动学习、积极行动,哪怕一个微小的行为改变,也能在未来带来巨大的健康收益。”

阮光锋:AI时代更需理性与权威声音

阮光锋以《中国居民营养认知及发展》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目前虽然倡导“三减”(减盐、减油、减糖),但许多人对具体标准并不清楚,营养认知水平仍显不足。

阮光锋认为,未来营养科普应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并结合不同人群特征“因人施科”,创新传播形式,使营养知识更贴近生活。与此同时,要主动、科学地开展辟谣工作。尤其在AI时代,信息更新更快、传播更广,更需要权威媒体与专家发出理性声音,将营养科普需融入实际行动。例如“体重管理年”等活动,正是从知识传播走向健康实践的有效路径。

吕妍:公众主动健康管理意识增强

据悉,根据全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监测报告,我国居民在营养健康领域从知识到行为再到技能的转化仍存在明显差距。澎湃美数课通过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式解读新闻内容,坚持“心中有数、深入浅出”的原则。

澎湃新闻、澎湃美数课工作室主理人吕妍发布了最新营养健康调研报告《营养托底健康,素养赋能行动》,并就报告要点进行分享。结果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认为“营养知识素养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仅次于“高盐高油饮食”带来的隐患。同时,约八成受访者使用过健康监测设备,如智能手表、手环、体脂秤和血压仪,反映出公众主动健康管理意识正在增强。

张泽红:量化健康让决策更有依据

会上还播放了由澎湃新闻数据新闻部联合如新集团共同打造的科普视频《自由基洪流下的生命保卫战》,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营养素的系统效应与智能量化健康管理。随后,澎湃新闻数据新闻部总监张泽红以《量化健康:让每一个决定都有据可依》为主题进行分享。在她看来,量化健康不仅是数据测量,更是一种理念的革新--让健康从“看不见”变为“可衡量”,是人类健康认知的一次跨越。

“数据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写照。”张泽红表示,开展营养监测并不容易,如新倡导的“全面量化健康”理念意义重大。她指出,若量化健康能让我们“看见”身体状态,那么澎湃新闻希望通过数据去量化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使时代的脉搏更清晰可见。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极具价值的道路。

蔡美琴:量化健康数据,助力科学自我管理

在研讨会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学教授、上海营养学会副理事长蔡美琴分享了Prysm iO第一阶段科研成果,包括氧化与抗氧化的基本概念、抗氧化在预防衰老和慢病中的作用,以及β-胡萝卜素与机体抗氧化功能的相关性。

本期基于Prysm iO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与横断面健康调查,为未来健康量化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基础。蔡美琴建议,未来开展更多类似研究,帮助公众量化健康状态,从饮食、运动、睡眠、能量摄入等方面入手,实现科学的自我管理。她同时期待能与如新展开更深入合作,共同探索更高效的健康干预模式。

任一萍:Prysm iO指数展现个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1930年,拉曼发现了著名的“拉曼效应”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成果奠定了拉曼共振光谱技术的基础。基于这一原理,如新开发出全球首台可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类胡萝卜素水平的检测仪器——生物光子扫描仪。该仪器能够无创测量皮肤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从而评估人体的抗氧化防御能力。

如今,为了让更多人具备科学的健康管理能力,如新突破了光子扫描仪在技术与成本上的双重壁垒,推出了创新产品Prysm iO。基于Prysm iO第一阶段600例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我们发现Prysm iO指数与饮食、环境、运动和睡眠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同时,它还能反映健康生活品质的关键维度,如皮肤状态、心理韧性、体型体脂、代谢健康、生理机能与社会功能,全面展现个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主任委员马冠生,全球产品研究与开发总监、中国保健协会行业营养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一萍,上海复硕正态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创新研究院负责人孙华,以及《食品与生活》编辑部主编宝雁凌,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会的圆桌对话。澎湃新闻湃客高级编辑陈玉坤担任主持。

宝雁凌:了解自己,适合自己

对于工作压力大的都市人来说,如何建立一套“不费力”的健康饮食体系?资深媒体人宝雁凌认为,关键在八个字--“了解自己,适合自己”。“我知道熬夜会让我能量下降,因此会控制在晚上11点前结束工作。了解并尊重自己的身体极限,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如果自身精力不足,就需要通过合理饮食来补充能量。

同时,宝雁凌提醒,公众应主动筛除不良信息,关注权威渠道,倾听专业声音。例如,可以通过年度体检报告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再结合科学评估适度补充营养。选购保健食品时,应认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备案的“蓝帽子”标识,警惕任何宣称“包治百病”的虚假广告。

孙华:高效、精准、轻量化养生成为趋势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一边熬夜一边“养生”,流行“早C晚A”等“朋克养生”方式。孙华表示,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普遍状态——他们追求高效、精准、轻量化的养生方式,同时渴望即时反馈和量化管理。年轻人希望健康管理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在数字化时代成长的一代,习惯以数据衡量结果,对可视化和即时反馈尤为敏感。未来健康产业的创新方向,可能在于融合数字化监测技术、智能算法与个性化干预,打造更高效、更具参与感、也更贴近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健康解决方案。通过如新Prysm iO等量化设备,消费者可以追踪自身健康变化,实现更科学的自我管理。

同时,面对琳琅满目的营养健康产品,孙华建议消费者保持科学理性:首先关注产品资质,确保安全合规;其次查看数据验证,优选经独立机构临床研究证明有效的产品;最后结合自身需求与实际状况,避免盲目选择。

任一萍:构建科学闭环,实现个性化营养管理

任一萍认为,建立“先评估、后补充”的科学健康管理流程,是实现个性化营养的关键。一个高效的个性化营养方案应具备四个核心维度:首先,现状可测量,即通过科学手段客观评估个体当前的健康与营养状况;其次,需求可明确,在量化评估基础上识别自身能量、营养素与功能性需求;第三,方案可奏效,营养干预既要满足基础需求,又要结合个体差异,实现精准化;最后,结果可追踪,通过持续监测与反馈,形成“测一知一行一再测”的动态闭环。

她强调,健康与营养从业者应为大众提供科学知识与有效评估工具。像Prysm iO这样的健康与营养量化工具,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将评估体系前置至产品与方案源头,帮助消费者建立科学决策的闭环。

对于企业而言,任一萍认为产品的有效性、便捷性与口感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实现互相增益。有效性始终是首位;同时,应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口感体验;在设计上让产品融入使用场景,与智能设备联动,追踪健康指标,使健康干预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