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动态

国家卫健委:将打造“1小时”救援圈(省内或跨省)的空中医疗救援模式

时间:2025-09-11 10:22 来源:人民网
字号: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669号建议的答复》。围绕推动完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答复中称,将统筹不同区域的航空医疗救援需求,打造“1小时”救援圈(省内或跨省)的空中医疗救援模式。

答复称,2019年以来,国家卫健委会同中国民航局等部门探索完善医疗机构与通用航空运营单位间信息沟通、协同联动机制,推动航空医疗救援持续发展,先后印发《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促进了航空医疗救护快速发展。

一是开展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工作。国家卫健委会同中国民航局动态调整试点医疗机构,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已经实现覆盖全国28个省份共160家医疗机构。2019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开展航空医疗救护飞行1.2万小时,转运病患及家属1.67万人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是推进航空医疗救护培训。指导国家航空医疗救护培训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组织起草相关技术标准、工作规范,开展航空医疗救护专业人员标准化培训,推动完善航空医疗救援业务相关标准规范体系。

三是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截至2024年底,共计10个省(市、区)的卫生健康部门与民航管理部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同时,国家卫健委积极指导各地建立航空医疗救援指挥调度协同联动等相关工作机制,四川已印发省级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其他省(市)在陆续推进。

就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计划,答复称,国家卫健委会将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应急需求为导向,会同中国民航局等相关部门,推动完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一是完善航空医疗救护网络,健全服务保障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因地适宜制定航空医疗转运方案,推动构建覆盖广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航空医疗救护网络。二是培养专业化网络化现代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培训一批具备航空医疗救援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具有急诊、重症或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三是完善筹资和费用分担机制,探索政府财政、商业保险、自费支付、公益慈善基金等多渠道费用负担机制,同时政府指令性救援实行免费。四是建立空地联合机制,通过航空救援指挥系统,统一指挥调用停机坪、地面转送车辆和救援人员。五是统筹不同区域的航空医疗救援需求,打造“1小时”救援圈(省内或跨省)的空中医疗救援模式。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