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小胖手、圆脸蛋,常被长辈夸“有福气”。可是这福气背后,可能隐藏着“催熟”的危机——肥胖正在成为儿童性早熟的“加速器”。
为什么胖孩子更容易“提前长大”?正常情况下,女孩7.5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医学上称为性早熟。肥胖之所以能把青春期“往前拨”,关键在于脂肪细胞不只是“储能仓库”,还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里有一种芳香化酶,能把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孩子体脂率越高,体内雌激素水平就越高。此外,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会告诉大脑:“能量充足,可以启动青春期了”。肥胖儿童瘦素水平长期偏高,就像一直踩着油门,使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启动。肥胖相关的胃饥饿素、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分泌异常,都可能与儿童青春期启动提前有关。
“提前长大”的代价有多大?提前发育带来的性激素水平升高,首先会加速骨龄,让孩子短期内“蹿个”,但骨骺也会提前闭合,最终成年身高反而受损。门诊曾遇到11岁男孩,疫情期间胖了20斤,骨龄却已到13岁,预计少长10厘米。孩子第二性征提前发育,身体与心理发育不同步,还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甚至早恋、性侵风险增高。性早熟儿童成年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风险也显著增加。
那么家长如何及时发现苗头呢?
每年测一次骨龄片,画一条身高曲线,年增长速度<5厘米或突然蹿高>8厘米,都应就诊内分泌科。体重快速增加,同时出现腋毛、阴毛、痤疮等第二性征,更要尽快看内分泌科。
如何把青春期“拉回正轨”?首先饮食上,让脂肪“减产”。少吃含糖饮料、油炸、膨化食品,每周洋快餐≤1次;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每天饮奶,食量与体力活动平衡;杜绝“补出来的早熟”:蜂王浆、雪蛤等保健品可能含性激素。
要提醒的是,睡眠也能让激素“回正”。晚上9点至凌晨1点是生长激素分泌高峰。确保学龄儿童每日睡眠9~11小时,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产品,卧室全黑环境,有助于褪黑素分泌,抑制早熟。
若孩子已出现明确性早熟表现,医生可通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判断类型。如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需应用GnRH类似物“按暂停键”,疗程通常≥2年。如诊断为外周性性早熟,需排查肿瘤、肾上腺疾病或外源性激素,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所以,别再把“胖”当成可爱的标签,也别用补品“催高”。把“吃多动少”的生活方式调回平衡,不仅能让孩子的青春期按时报到,更能为他们的一生打下健康与自信的底色。今天起,让餐桌多一点彩虹蔬菜,让客厅少一点屏幕蓝光,让运动场多一声欢笑。越早干预,孩子的身高、心理与一生健康就越有保障。(作者:刘兆祥,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