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动态

从面向专业运动员到服务更多普通百姓 运动康复更普及 健康生活更安心

时间:2025-04-14 09:34 来源:人民网
字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多地探索以运动处方推进全民健康,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新模式。

运动康复不仅解决运动中的损伤,也有助于人们进行健康管理,保持身体最佳状态。从面向专业运动员到服务寻常百姓,如今,运动康复正惠及越来越多人。

及时干预运动员的伤病隐患,助力比赛训练

近日,在2024—2025赛季世界七人制橄榄球系列赛新加坡站比赛中,中国女子橄榄球队获得第六名,取得世界系列赛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备赛中,队伍的医疗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的手腕、肩部和腰部都有伤,尤其腰部总是隐隐作痛。专家团教了我几个动作,坚持练习几天后,疼痛缓解很多。”中国女橄队长闫美玲说。

闫美玲提到的专家团,是指国家体育总局派出的医疗专家团。前段时间,中国女橄在海南万宁集训,国家体育总局“送医下队”,集结骨科、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领域专家,针对运动员常见伤病开展干预,为队伍提供医疗保障和康复指导。

队员陈灿在年初的一场比赛中与对手冲撞导致受伤,当时诊断她需要8周时间才能重返训练场。专家团对她的膝关节和踝关节进行诊疗后,制定了康复计划,不但缩短了她的恢复时间,也帮助她在康复期就能随队训练。

“队伍近期参赛较多,队员积累了不少伤病。我们通过巡诊,对可能存在的隐患及时干预。”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医疗专家、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王雪松说。队员王赵静此前没有肩部伤病,但专家组在摸排中发现她的肩关节活动度存在隐患,提醒她需加强肩部小肌肉群的锻炼以避免受伤。队员陈雨倩则被筛查出左腿肌肉力量弱于右腿,需要加强左膝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并在训练中佩戴护膝。

为了应对不同的伤病情况,队伍将训练场分为4个区域。绿区的项目所有队员都可以参加,黄区进行轻度的跑步和对抗,红区跑动和激烈对抗较多,而黑区则是超过比赛强度的跑动和对抗。队员进入哪个分区训练,需要精确把握。

“我们会根据专家巡诊意见进一步调整训练计划,提高针对性和精准性,以更完整和健康的阵容迎接接下来的比赛。”中国女橄领队王姝说。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运动能力,避免代偿损伤

“保持这个角度”“坚持住”……在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康复治疗师王源洋正耐心地指导患者王曙光进行锻炼。

35岁的王曙光参加拔河比赛时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当时一使劲儿,只听到膝盖‘啪’的一声,腿就动不了了。”

接受韧带重建手术后,王曙光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每周三四次、每次1小时的手法治疗配合理疗仪器,再加上每天在家训练1小时,4周后,王曙光顺利摆脱拐杖。

“术后第一时间就介入专业康复,患者也积极配合,通过练习屈膝、抬腿、足跟划船等动作扩大膝关节活动度。”王源洋介绍,“就像修车后需要进行调试,人体在手术后也需要康复指导才能恢复到最佳状态。运动康复就是通过合理锻炼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运动能力,避免走姿歪斜等代偿损伤。”

然而,在王曙光畅想像以前一样健步如飞时,康复治疗遇到了瓶颈。进入步行训练时,他总把重心放到未受伤的右腿,导致走路打晃,稳定性很差,“下肢的每一次训练都觉得疼痛难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源洋使用平衡评定训练仪,帮助王曙光找到重心不稳的原因,并通过仪器里配置的“扎气球”“射击”等游戏,帮助他调整身体重心。“你多做一点,就能改善一些;只要练,就有效。”王源洋的鼓励为王曙光带来信心。

“每个患者的受伤情况不一样,康复过程也有很大差异,必须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关注他们的感受,并及时调整康复方案。”王源洋说,“康复并非回到受伤前的状态,而是为身体打造更坚实的防御系统。”

“春光正好,我现在可以跑步了。”王曙光心情愉快。王源洋马上叮嘱:“跑步时一定要注意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放松,谨防二次受伤。”

越来越多学校培养应用型康复人才,打造服务平台

“跟着你们的小程序锻炼了一段时间,我最近腿脚灵活多了,走得越来越快了!”前不久,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硕士研究生贾璐宁收到了市民沈阿姨的感谢。

沈阿姨使用的小程序叫“AI康复师”,由贾璐宁所在的课题组研发,专为老年人群体提供运动康复指导。使用者在小程序里输入身体数据和病情资料,就能获得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和训练计划,再配合居家康复、社区康复、志愿者回访等形式,形成完整的支持体系。

起初,推广小程序的时候,课题组遇到了很多困难:“不会用小程序,太麻烦了。”“AI的建议谁敢听?”

如何打消顾虑?课题组改变思路,将“人工智能评估”等文字指令改为“拍一段走路视频”等简单易懂的话语。大家走进社区,耐心讲解指导,让老年人群体感受运动康复的作用、科技带来的便利。

如今,“AI康复师”已服务近4万名老年人。“我们希望将项目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人动起来、更健康。”贾璐宁说。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党委副书记严芳介绍,近年来,学校整合体育学等多学科资源,搭建科技赋能、专业支撑、服务下沉的实践育人平台,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和能力。

上海上体伤骨科医院科室里,一堂生动的康复动作指导课正在进行。

“等速肌力训练中,患者所遇到的阻力是一种顺应性阻力,当肌力较弱时,等速仪器提供的阻力相应减少,安全性较好。”上海体育大学2023级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华雯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康复器械。

几年前,华雯雯经历了白血病骨髓移植手术,术后连走路都吃力,通过运动康复治疗,她又能奔跑起来了。“身体指标的恢复靠手术、吃药和卧床休养,但运动能力的恢复需要专业的康复指导。”华雯雯说。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替别人撑把伞。2023年,华雯雯参加高考,考入上海体育大学。“运动是良医,专业的运动康复不仅能帮助患者修复身体创伤,更能点燃他们的信心,重拾生活的希望。”华雯雯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培养运动健康类特色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副院长王琳说。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康)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头条资讯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